字體大小:

吃生蠔的潛在風險

海鮮要熟食!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於今年8月針對食用生蠔提出警訊,呼籲消費者勿食用未經烹煮或加工的牡蠣或蛤,以免引起腸胃不適,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有鑑於此,衛生署提醒消費者,在腸炎弧菌中毒事件頻傳的季節,呼籲民眾需格外留意飲食安全。

根據美國藥物管理署與疾病管制和預防中心的聯合研究發現,近幾個月來,因生食產自西北太平洋的牡蠣或蛤,導致疾病的案例異常增加。由於腸炎弧菌偏好生長於溫暖的水域,此時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正適合此類菌種生長。

通常腸炎弧菌對一般人不致威脅性命,但可能在攝食24小時至3天內引發症狀較和緩或急性腸胃炎,症狀多為水瀉、噁心、嘔吐、發燒、發冷。但對於免疫系統不佳者,如愛滋病患、酗酒、癌症、腎臟疾病等重症病患,將可能嚴重危害健康,如引發敗血病。

經衛生署向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查證自美國進口之生蠔的進口報驗資料顯示,今年度由美國進口的生蠔均非來自上述地區,且衛生署已請該局對於美國進口的生蠔逐批監視檢驗是否含有腸炎弧菌。為了降低因食用海鮮食品導致腸炎弧菌中毒的風險,衛生署呼籲,民眾不要生食牡蠣或蛤等水產品,煮熟後再吃最安全。

建議安心食用牡蠣及蛤的「小撇步」如下:
選購帶殼的牡蠣和蛤時,應選「緊閉」的食材。
注意海鮮食品貯存及運送時的溫度控制。
砧板、刀具及容器生熟食不混用。
煮帶殼牡蠣和蛤時,加熱至殼張開再沸騰3至5分鐘。對於已剝殼的牡蠣和蛤,煮沸至少3分鐘直到邊緣捲曲;油煎時,攝氏190度至少3分鐘;烘烤時,以攝氏230度烤10分鐘。
勿一次大量烹煮,以免加熱不均勻。
拋棄烹煮後仍未打開的牡蠣或蛤。

避免以PVC保鮮膜包覆食品高溫加熱
「食用與保鮮膜一起放入微波爐加熱的食物,會造成人體內分泌失調。」這是一則流傳於網路的消息,看起來似是而非,但真相究竟為何?

目前市售的保鮮膜材質主要有3種,分別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以及聚偏二氯乙烯(PVDC);PE保鮮膜的耐熱度低,溫度超過攝氏110度就會融化,而PVC保鮮膜之耐熱度較高,可達攝氏130度,另外,PVDC保鮮膜則能承受攝氏140到155度的高溫。

由於以PVC樹脂製作保鮮膜時,為增加產品的穩定性及延展性,常加入大量的二丁錫化物(DEHA)塑化劑。PVC保鮮膜在常溫下應不致對人體造成危害,但一經高溫加熱時,DEHA會釋放出含苯的生物性荷爾蒙,長期累積在人體內可能危及人體健康。因此,不建議將PVC保鮮膜與食品一起加熱。

塑膠製品的耐熱性有其上限,溫度越高其穩定性越差,容易釋放出不良成分或氣體。保鮮膜不宜過度加熱,其較安全的範圍為80℃以下,建議將食物放入微波爐加熱前,最好能先將包裝薄膜剝除。若非不得已或習慣使用保鮮膜加熱者,建議選購有「不含有PVC」或「可用於微波爐加熱」標誌的產品;加熱時最好將保鮮膜與食物保持一小段距離,且不可完全包覆密封,最好打開一個角落,讓蒸氣逸散出。正確使用保鮮膜,才能吃得方便又安心。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