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C型肝炎之治療可根治嗎?

以前聽到得了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指數高高低低,遍求名醫,甚至服用價錢昂貴的中西藥材,似乎皆無效。眼睜睜看著從肝炎、肝硬化到肝癌發生,有多少親朋好友從我們身邊走了。自從病毒與基因體學日新月異發展以來,慢性C型肝炎已被認為是可治癒疾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院區消化內科主任陳英傑表示,C型肝炎的傳染可因輸血或血液、體液接觸而感染,以往因輸血後感染的比率約為10~15%,但在捐血者例行性篩檢C型肝炎病毒抗體(Anti-HCV)後已大量減少。目前大多數為散發性感染(sporadic),如靜脈毒癮患者、使用非拋棄式針頭注射、醫院工作同仁與慢性C型肝炎患者家屬或性伴侶,比較有機會感染。在台灣地區,一般民眾血中的C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率大約為2~4%,但高盛行地區可達40~60%。
    
陳英傑說,C型肝炎主要有六個基因型:1a,1b,2a,2b,3,4,5和6型。基因型1b分佈在台灣、日本、東歐及南歐等地區,基因型1a,1b在美國較普遍,基因型4則在中東、埃及與北非發現。
    
急性C型肝炎的臨床症狀往往不明顯,或只表現出食慾差及倦怠等非特異性症狀。因目前尚無可應用的急性C性肝炎血清標誌,因此診斷不容易。可參考以前C肝抗體(Anti-HCV)陰性,現在卻轉為陽性,或測血中出現C肝病毒量(HCV RNA)來確定。
    
病毒感染後的自然史,依感染途徑、病毒特性、臨床症狀與患者免疫反應不同。一般而言,感染時年紀輕、女性、非白人、接觸病毒少,如對免疫反應好,以及有臨床症狀的患者,較少進展至慢性肝炎,然而,感染基因型第一型與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進展至慢性肝炎比率較高。
    
得到急性C型肝炎的自然清除率,在輸血後引起者約15~25%,散發性約30~53%,其病程可進行至不活動性慢性肝炎與表現以肝功能反覆高低的慢性肝炎患者。不活動性慢性肝炎患者需檢測C肝病毒量(HCV RNA),甚至以肝穿刺檢查評估纖維化程度,如有第一期以上的纖維化時,應考慮治療,沒有纖維化時,臨床觀察即可。至於肝功能反覆高低的慢性肝炎患者,目前實證醫學認為如治療成功的話,有75~80%是可以痊癒,因此應考慮積極治療。
    
一般而言,基因型第1及4型對以干擾素為主的抗病毒藥物組合效果較差。因此,治療前應檢測患者將面臨的治療耐受度、肝病嚴重度、病毒濃度數量、基因型與治療中是否有部分病毒或生化反應-於第四週測快速病毒反應(RVR),如無、或幾乎無病毒量,且在十二週時亦測不到病毒量(EVR),則只治療24週即可,但於第十二週時病毒量如無法少於治療前病毒量100倍(相當於下降2 logs),將考慮停藥,但下降2 logs者,將必須治療共48週。病患如順利整個療程,最後必須再次檢測病毒量,及每半年追蹤病毒量,至少2~3次以上皆無,才算治癒。
    
陳英傑說,由於有些治療效果差或無反應者(non-responser)及治療後失敗者(Relapser),經典的干擾素為主之療法仍無法治癒,未來可能加上非結構性蛋白質抑制劑(Protease inhibitor)或聚合(酉每)抑制劑(polymerase inhibitor)等小分子抗病毒(DAA)輔助治療,甚至未來以不用干擾素為基本的藥物組合,或縮短療程為十二週的治療,以減少治療中的副作用。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陽明院區 消化內科 陳英傑 主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