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ㄣˋㄣˋ」不順的中醫療法

襁褓中的嬰兒喝過奶後馬上大便,一天要換好幾次尿片,長大後漸漸從生活節奏中訓練出排便的規律。一般而言,三天大便一次到一天大便三次都屬於正常的排便頻率,除非腹瀉或太硬造成排便的不舒服,否則是不需要治療的。

便秘泛指持續性的排便困難,排便次數減少或排便不盡感,常伴有大便堅硬,甚至排便時引起肛門疼痛或出血,但也有人是軟便而無力排出。

造成便秘的原因很多,急性便秘常見於結腸梗阻(腫瘤、狹窄、缺血、?室及發炎),肛門括約肌痙攣(肛裂、疼痛的痔瘡)及藥物。慢性便秘可因以下原因而引起:大腸激躁症(便秘與腹瀉交替)、藥物(鈣離子通道阻斷劑、抗憂鬱藥物)、直腸排便功能紊亂(骨盆功能不良、肛門痙攣、脫肛)、結腸假性梗阻(慢通過型便秘、巨結腸)、內分泌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高鈣血症、妊娠),精神疾病(憂鬱、進食異常、藥物),神經疾患(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脊髓損傷)。

便秘一定要找到原因,才能做根本治療,梗阻性便秘需透過手術治療才能改善。西醫治療便秘使用軟便劑、輕瀉劑或甘油球,常可得到不錯的效果,但偶有腹痛、過敏或直腸刺激感。中醫依據辨證論治,把便秘分為熱秘、氣秘、虛秘(也有其他證型分類),簡單介紹於下:

熱秘:大便乾結,自覺身熱,口臭口苦,目赤易怒,舌紅,苔黃或燥,應清熱潤腸,可用麻子仁丸或承氣湯加減。
氣秘:噫氣,胸脅痞滿,食少,欲便不得,甚則腹中脹痛,應順氣行滯,可用六磨湯加減。
虛秘:大便不乾硬,大便不暢,容易汗出、短氣,脈虛軟,應益氣潤腸,可用黃耆湯加減。若屬於血虛,便秘兼有頭暈、心悸,臉色蒼白者,應養血潤燥,可用潤腸丸加減。

便秘的治療原則應中病即止,想要大便順暢,平日要多攝食富含纖維的食物,補充足夠的水分,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而運動可增進腸胃蠕動,是順利排便的必要因素。藥物治療前可先做骨盆底訓練(生物回饋和肌肉放鬆),有習慣性便秘的人上廁所時要放鬆肌肉,猛用力反而解不出大便。
本文作者:行政院衛生署胸腔病院 中醫科 楊正田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