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內耳治療技術大突破

未來內耳治療的大突破!本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部部主任王智弘博士與台灣科技大學醫工所助理教授廖愛禾博士的跨領域合作研究團隊,開發出以超音波結合微氣泡對比劑應用於內耳耳蝸藥物輸送的構想,透過此技術的應用能提高內耳藥物輸送濃度,讓未來內耳疾病的藥物治療發揮更大功效。 研究成果已於今年元月被著名國際期刊《藥物控制釋放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接受發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遭受聽力損傷與障礙的人口超過2.5億之多,聽損與內耳平衡失調的殘疾問題在於人類內耳毛細胞受傷後缺乏自發性的再生能力,當毛細胞遭受外界諸如噪音、耳毒性藥物、感染或老化所導致的損傷退化時,數目固定的毛細胞於死亡後不再新生、於是影響聽力的恢復。由於內耳構造的特殊複雜性,因此,研發有效的內耳藥物輸送方式或是基因轉殖方法對於未來內耳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均甚為重要。

本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部王智弘部主任表示,由於內耳結構的特殊性,使得全身性給藥模式應用於內耳疾病的治療受到部分限制;目前臨床上所採取的中耳腔室藥物注射雖然可透過圓窗膜滲透吸收的途徑讓藥物進入內耳,但是此給藥模式所獲得的有效藥物濃度或是個體吸收的差異性甚大。 為此,研究團隊乃結合台科大醫工所廖愛禾博士實驗室自行研發生產的白蛋白微氣泡,透過低能量超音波的所造成的穴蝕效應,高效率的將中耳腔室所填充的藥物輸送入內耳中,動物實驗證實透過不同超音波能量的釋放應用,約可提升內耳藥物濃度達3.5至38倍之多,這是國際上第一次將超音波結合微氣泡對比劑的技術應用於耳蝸藥物輸送的成功創舉,並已被高影響係數SCI期刊 《藥物控制釋放期刊》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影響指數6.499) 接受發表,此創新技術深具未來臨床應用與發展的潛力。

國防醫學院與台灣科技大學醫工所自2010年1月共同成立醫學工程研究中心,作為促進醫學與工程交流合作的平台,藉由整合資訊電子、生醫材料、生物力學等跨領域研究,來持續發展醫學工程領域的創新應用。 此次兩校跨領域合作研究團隊所締造的成果已陸續衍生多項專利申請。 未來將進一步透過人體試驗將此技術應用於臨床聽損的治療,期待為聽損的藥物治療或是基因轉殖治療的應用找到另一個出路。
本文作者:三軍總醫院 耳鼻喉頭頸外科部 王智弘主任�台科大醫工所 廖愛禾博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