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身心放輕鬆 廣泛性焦慮症難入侵

42歲的林先生是位計程車司機,有溫婉的賢內助與兩個乖巧的孩子,工作雖然辛苦卻也足夠支應一家生活。個性內向寡言的他,十分安於這樣平靜滿足的生活,但近兩年來,總覺得「脖子根緊緊」,連帶肩頸和腰背的肌肉也痠痛極了。前陣子油電雙漲,車子油料成本增加,收入減少不說,物價上漲連帶也提高了家中生活開銷,他開始整天擔心錢會不會不夠用?還沒還完的房貸和孩子的學費補習費會不會付不出來?大家如果不想搭計程車怎麼辦?諸如此類的想法盤踞腦海,令他頭昏腦脹、疲憊不甚,動不動就胸悶喘不過氣,肩頸更加痠痛,甚至痛到失眠,白天根本沒辦法集中精神開車,脾氣也變得暴躁易怒。

他試了按摩、推拿、針灸、吃止痛藥,連復健都做了半年多,雖然可以暫時讓肩頸舒緩些,但是過不久又痛得厲害,焦慮暴躁與失眠也沒有改善。演變到最後,他無法再開車上路,只好在家休息,這讓他更加鬱卒。

在復健科醫師介紹下,林先生來到精神科門診。他第一次來門診時,看來非常緊張不自在,坐立不安,講話急促微抖,經過詳細身體檢查及會談評估,發現他罹患了「廣泛性焦慮症」,以致出現過度焦慮與肌肉緊繃的症狀。在規律服用精神科藥物治療1個月之後,肌肉緊繃痠痛與焦慮急躁的感覺都減輕多了,他終於可以一覺到天亮,也重新回到駕駛座上。3個月後回診,林先生開心地告訴醫師:「我終於知道什麼是放鬆的感覺了!」。

什麼是廣泛性焦慮症?
廣泛性焦慮症患者的基本特質是針對許多事件產生「過度焦慮與擔憂」的想法,通常是擔憂日常生活瑣事,如:財務狀況、家人健康、職務責任、修車、約會等,甚至有人成天擔心自己的孩子會發生災禍。患者很難控制腦海中這些過度擔憂的念頭,因此容易出現憂鬱、煩躁易怒、做事不專心的現象,也經常伴隨肌肉緊張、痠痛、顫抖、口乾、冒汗、頻尿等身體症狀。

廣泛性焦慮症患者通常具有「要求完美」或「神經質」的人格特質,終生盛行率約為5%,病程則為慢性、起伏不定,在有壓力或生活變動時,症狀容易惡化。

根據診斷準則,若持續6個月以上出現過度擔憂焦慮,並且難以控制此憂慮,同時伴隨靜不下來、容易疲累、無法集中注意力、易怒、肌肉緊繃及睡眠障礙等症狀(至少出現其中3項),在排除其他藥物、毒素或生理疾病等因素之後,就可能是罹患了廣泛性焦慮症。

身心因素交雜,焦慮跟著報到導致廣泛性焦慮症的身心因素如下:

● 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腦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與多巴胺(dopamine)的失調,造成交感神經過度活躍敏感,也就是俗稱的「自律神經失調」。

● 心理因素:經常處於壓力或挫折感強烈的情況,老是擔心自己會做不好的「低自尊人格」,以及習慣使用「壓抑」來處理情緒,都比較容易引發焦慮。

配合心理治療,療效更加顯著
雖然廣泛性焦慮症的病程通常是慢性而起伏不定,可能合併有憂鬱情緒,但高達7成的患者在藥物治療後,症狀可以得到緩解。如果能夠配合心理治療,治療效果可能更好。

目前經常使用的治療藥物,主要是「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與「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藉由調整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使自律神經穩定。這類藥物需要持續服用2-4週才會見到療效,治療過程中可能短暫出現腸胃不適的副作用,但不會傷胃或養成依賴性,通常在規則治療3個月後,症狀可得到緩解。對於嚴重焦慮不適的患者,可合併給與抗焦慮劑,使其焦慮不安及失眠的症狀較快獲得緩解。

做好壓力管理,學習放鬆技巧
焦慮症的發生,除了與體質基因等生理因素有關之外,仍有一部分是取決於平日對壓力及情緒的處理方式。

調整思考與處事模式,以及做好壓力管理,有助於預防焦慮症找上你:

● 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研究顯示,運動可以減輕焦慮,增加面對壓力所需的腦力;良好的時間安排與睡眠習慣,避免日夜顛倒,可讓身體處於固定醒覺與充分休息的平衡狀態,降低自律神經失調的機率。

● 均衡營養,避免刺激性食物:3餐定時,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飲食宜採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的準則,盡量避免茶葉、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飲料。

● 正向思考,保持彈性:練習多元彈性的思考模式,減少固執侷限及負向的想法。多給自己鼓勵與讚美,增加自尊與自信,減少挫折感。

● 學習放鬆技巧,感受平安喜樂:情緒應紓解勿壓抑,熟悉多樣的放鬆技巧,如:冥想、靜坐、專注呼吸、肌肉放鬆、瑜伽等,以增加個人抒壓管道。增加對「愉悅與美好事物」的覺察力,在平靜愉悅的情緒中應付壓力事件,難題往往可以迎刃而解,不讓焦慮如影隨形。
本文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部 兼任主治醫師 吳佳錚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