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家庭中的父親角色與性別迷思

我是在父親生病以後才開始思考我與父親的關係。父親是個勤懇的人,總是默默承擔家庭中許多勞務,從未被了解,也不曾招惹來自子女太多的責難。在父親生病臥床期間,我才真正體會父親的孤單以及他在我生命中的意義,彷彿不曾做過什麼,我不知道他倒下後會讓我如此傷心!精神科醫師王浩威也曾在商業週刊的訪問下真誠地剖析在小學三年級時父親因車禍後轉變為令人畏懼的陌生人,被迫早熟的他整整留下四年的記憶空缺,影響其後自我肯定並埋下不快樂的因子,直到父親過世後才找到了失落的記憶拼圖,由理解走向和解。

究竟父親角色對我們個人和生活有甚麼影響,整個家庭和社會又對父親角色有甚麼期待?當女性主義者討論一連串性別與家庭規範如何侷限女性擔任家庭照顧者的角色,男性也相同受到刻板印象的束縛,他們被期待肩負起家庭供應者(breadwinner)的角色。社會上普遍認為母子間生物學上的關聯,使得女性被認為本來就比較會照顧小孩這種性別天生的迷思,形成一種穩定的性別秩序和性別配置,使得父親在養育孩子上似乎顯得既無興趣也較不重要。男性的成就與肯定通常來自於能提供多好的生活品質給家人,為達成這樣的目標,父親在外衝刺事業,造成社會上普遍有缺乏父親-(fatherlessness)的現象。雖然在社會變遷下,有更多的女性投入職場,擁有更多的社經權力,但男性似乎未在孩子需要時填補母親在外工作所留下的親職空缺;或者在勞動市場結構缺乏支持男性擔任親職角色的設計之下,只能接受「選擇性的父親角色」----如:假日父親或部分的照顧者(而非主要照顧者)。

然而我們需要的是真實的父親形象而非幻影,父親的缺席對於個體發展的確造成影響。根據劍橋大學近期在《兒童心理學及精神病學》期刊所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在幼年時比較容易受到父親的影響,如果男嬰在出生後三個月內沒有與父親產生良好的互動關係,在未來的成年生活中較可能出現心理與健康的問題。如果父親與小男生互動時表現得較不熱衷、冷漠或常陷於自己的思緒 中,孩子在一歲時比較會有行為上的問題;反之,孩子將更快樂與鎮靜。父親對孩子的 影響可能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體能:男性擁有較好的體能以及擔任動態的角色,喜愛體育活動,大多會和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或者有關體力和技術之活動,影響孩子的身高、體重和肢體動作方面發展。
性格:父親角色通常具有獨立、自信、冒險、進取、堅強、克服困難等特質,與女性特質互補。常與父親接觸的孩子會從生活中學習父母雙方的性格特點,完整健全人格發展。

智能:男性思維較多理性層面,也有不同於女性的想像力、經驗和創造力,有助於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好奇心、自信心等潛能。若缺乏父親角色的陪伴,容易因照顧者為女性角色,使得孩子的認知模式偏向女性化(情緒化或較感性)。

身體形象和性別認同:父親是男孩自我形象的前導和模範,女孩則從父親對待母親的態度中了解與異性的關係,影響女孩與未來伴侶的選擇和婚姻的適應。缺乏父愛的男孩可能變得軟弱,缺乏獨立性與自主性,環境適應力較差或出現男性女性化的傾向,長大後較難為人夫或人父;女孩在青春期後可能表現出焦慮、羞怯、無主見、內向等性格,長大後對異性有不成熟的認知而產生婚姻問題。

父親參與親職有助於婚姻和諧,對於父親、母親和孩子而言是創造三贏。與記憶力減退等症狀;進而產生多話、搓手、來回踱步、逃避、恍神等行為(如附圖)。此時就要靠自己主動讓埋頭苦幹的員工放個大假,而脫線隨性的員工出來放空、慢活幾天,業績偶爾落後一下又何妨?況且把如此為你賣命的員工搞垮了,以後還有誰敢來為你效命呢?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本文作者:桃園療養院 社會工作科/林佩芬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