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低血壓,也是要注意、治療

黃小姐是位45歲已婚女性,過去有子宮肌瘤經子宮切除手術病史,平常就容易感覺頭暈,尤其是姿勢改變例如由坐到站時,入院當天中午與朋友吃火鍋時,頭暈幾近昏倒的感覺又出現,還有短暫意識喪失,於是入院治療。入院後,理學檢查發現收縮壓約在90~100mmHg上下,血色素也正常,糞便無潛血。神經學檢查無神經症狀。影像學檢查:心電圖、電腦斷層、腦波檢查、心臟超音波都無異常,醫師診斷低血壓後,建議她穿彈性襪來增加血液回流。

什麼是低血壓?

高血壓是造成國人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控制高血壓是臨床上重要的健康課題。然而,相對於高血壓,低血壓卻比較少人提及。

臨床上有部分的民眾血壓反而長期偏低,一般認為收縮壓低於100~110毫米汞柱 或是舒張壓低於60~70豪米汞柱,,就是血壓低。在一些運動員或身體狀況良好的人身上,低血壓是健康的表徵。慢性低血壓的人往往沒有什麼症狀,但有些人可能容易感到頭暈、疲累,甚至暈眩,臨床上,只有血壓低又伴隨症狀時,才會被認為是需要注意的低血壓。

為什麼我會低血壓呢?

常見的可能原因包含:遺傳、脫水、失血、服用藥物、心臟疾病、靜脈迴流變差、糖尿病..等。

有低血壓的問題,還是必須先透過臨床醫師做一鑑別診斷,以排除心臟、神經、內分泌,或是感染方面的疾病。

低血壓有哪些分類呢?

一、體質性低血壓

1.姿勢性低血壓:低血壓常見的形式,病人姿勢改變:如由坐或躺變成站立容易產生,可能只持續幾秒鐘到幾分鐘。餐後低血壓也屬於這類。

2.神經迷走性低血壓: 是自律神經失調的一種,尤其在久站後會出現不正常的血壓下降,在年輕人身上常見。
二、器質性低血壓:因本身有疾病而造成的低血壓,低血糖或糖尿病是最常見的因素;脫水、貧血造成的體循環減少也不少見。感染、嚴重過敏反應、心臟疾病也都可能。

低血壓可能出現哪些症狀?

低血壓可能的症狀包含:視力模糊、頭暈、暈厥、想睡、疲累、虛弱等非特異性的症狀。有研究指出,長期血壓偏低可能也容易有情緒低弱、慢性疲勞的問題,有些憂鬱症和老年失智症問題也被認為跟慢性低血壓有關。

醫師如何評估低血壓呢?

當病人來門診主訴低血壓或頭暈時,醫師會設法找出引起低血壓的原因

1.詢問病史:

 (1)平常血壓大約多少?
 (2)目前使用哪些藥物?如抗巴金森藥物、硝酸鹽類、三環抗憂鬱劑、抗高血壓藥物..皆會導致低血壓。
 (3)有無正常飲食?
 (4)最近有無疾病、意外事件或受傷?
 (5)有沒有其他的症狀?
 (6)有沒有快要昏倒的感覺?
 (7)當躺著變成坐或站時是否常有頭暈或頭輕輕的感覺?

2.理學檢查方面:

醫師會反覆測量生命徵象(含體溫、血壓、心跳、呼吸速率),也會測量躺、坐、站時的血壓。若血壓差大於20豪米汞柱,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此外,也會檢查是否有脫水或貧血的體徵。

3.抽血檢查:

當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過後,如有必要,醫師會安排抽血(含全血檢查、白血球分類、細菌培養、血糖),來排除代謝性、感染、或是貧血的問題

4.其他檢查:

尿液分析、X光、心電圖等,都是基本的檢查。若懷疑是心臟系統疾病,醫師會進一步安排24小時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等。若懷疑是神經系統疾病,則可能安排頸動脈超音波、核磁共振等。

低血壓需要治療嗎?

一個健康的人,若血壓較低而沒有任何症狀,是不需要治療的。只有當出現症狀時,才考慮治療。治療方式依據引起低血壓的原因而異。如果是器質性疾病造成的低血壓,醫師可能利用輸血、輸液以及幫助心臟收縮藥物來增加血壓;若是感染造成會使用抗生素。

針對體質性低血壓,醫師會建議病人穿彈性襪以幫助下肢靜脈迴流。若懷疑是藥物引起,則會停止造成血壓低的藥物。也會盡量鼓勵多喝水或是增加鹽分攝取。

若是上述方法仍無成效,可能會開立交感神經刺激劑或類固醇等藥物,但臨床上因擔心其副作用,仍以保守使用為主。

日常生活要注意什麼?

若是有血壓偏低的問題,要養成每日量血壓的習慣,以了解每天血壓的變化。
建議先尋求醫師幫助來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問題,並檢視目前服用藥物的種類、劑量等,且評估是否有造成低血壓的促發因子。

若是體質性且有症狀的低血壓,飲食建議適當增加水分、鹽份、咖啡因的攝取,並注意足夠營養,可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尤其是體質虛弱者,更要保證攝取足夠的營養。

此外,規律的運動(尤其是下肢運動)、使用彈性襪都可以幫助血壓的上升;日常生活也應注意姿勢的改變,以防止暈眩或跌倒的發生。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