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秋冬季節小心皮膚得了搔癢症

每到秋冬季節時,氣溫下降,而且空氣乾燥,因此許多人就會出現皮膚乾燥搔癢的症狀,尤其在小腿前側最容易產生皮膚炎,有時甚至會有刺痛感,這就是所謂的『冬季搔癢症』,又稱為『缺脂性皮膚炎』。


常發生的位置:
最常發生在小腿前側,也可發生在大腿、手部。嚴重時甚至身體軀幹的皮膚都會乾燥搔癢。

好發年齡:
平均發生年齡為70歲,不過年輕人或小孩也可能出現皮膚乾燥的問題。

性別:
在大於60歲的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發生這個疾病。

皮膚病灶:
剛開始是輕微脫皮發炎,皮膚龜裂,之後因抓癢、摩擦而出現破皮紅腫的斑塊。皮膚看起來像龜裂的瓷器,或乾涸的河床,嚴重時會導致較深而且出血的皮膚裂縫。如果是在小腿的皮膚發炎,可能會合併產生不對稱的小腿水腫,甚至會因為病人反覆用力的搔抓、摩擦而產生慢性濕疹的變化。

致病的原因:
剛開始從表皮流失過多的水分造成角質層缺水,因為角質層原本需要10%~20%的含水量來維持它的完整性,在冬季搔癢症的病人角質層的游離脂肪酸明顯減少,這些存在角質層的油脂原本的功能是水分調節器,當他們的含量減少時,經由表皮流失水分的量是正常皮膚的75倍;當角質層失去水分,細胞會縮小影響皮膚彈性,產生裂縫,表皮的完整性受到破壞,導致皮膚發炎、並且容易受到感染;也因為表皮受損,一些過敏原或刺激物更容易經過表皮吸收進入,造成接觸性皮膚炎。

誘發冬季搔癢症的原因:
(1)皮膚乾燥及摩擦:使用溫度過高的熱水洗澡、泡澡,洗澡次數過多或時間太長,使用去油力較強、較刺激的肥皂或清潔劑,卻很少使用保濕乳液(乳霜)來鎖住角質層內的水分。
(2)環境溼度太低:因為天氣變化大,一下吹冷氣或是吹暖氣,導致水分散失增加。
(3)使用去油物質:溶劑、清潔劑。
(4)老化:年紀大的人,皮脂及汗腺功能降低,角質合成減少。
(5)長期陽光曝曬造成了皮膚的傷害。
(6)異位性體質(如: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病人)。
(7)魚鱗癬患者。
(8)營養缺乏(可能是飲食缺乏或吸收不良)。
*必須脂肪酸(亞麻油酸)長期缺乏。
*缺乏鋅。
(9)甲狀腺疾病,導致皮脂及汗腺功能降低、分泌不足。
(10)神經科疾病,導致汗腺分泌減少。
(11)腎功能衰竭。
(12)藥物:利尿劑、抗雄性荷爾蒙藥物。
(13)惡性腫瘤(如淋巴癌、乳癌、腸胃道癌症):非常少見的原因。

照護原則
(1)要避免皮膚油脂與水分過度的流失,可以減少洗澡的次數,洗澡的時間應該縮短,最好不要超過5分鐘,不要使用溫度過高的熱水洗澡、泡澡,保持涼意的”微溫”是最理想的。
(2)患部應減少肥皂、清潔劑的使用,更不要使用沐浴刷具來刷洗、刺激身體。
(3)如果必須使用沐浴乳,應選擇低敏、無皂鹼、中性或弱酸性且質地溫和的沐浴乳,少量使用。特別是膚質較乾的人,不須天天使用,或是只要在容易藏污納垢的身體部位使用,其他部位只用清水洗即可。
(4)洗澡後稍微擦乾身體之後,應該趁皮膚上還有殘餘水分時,立刻使用質感較為滋潤的乳液、滋養保濕霜、或油性軟膏等。並且塗抹的用量要充足;根據皮膚乾燥情況,可隨時適當再補充使用。
(5)因過度搔癢而導致嚴重的皮膚發炎或感染時,應請皮膚科醫師給予適當治療。
(6)減少使用冷氣空調或暖爐等會降低室內空氣濕度之器具,如果使用電暖氣﹝電爐﹞,避免將出風口對著身體直吹。可在室內放幾盆水,增加溼度,或使用增溼器。
(7)貼身衣物盡量避免粗糙、容易引起摩擦、刺激皮膚的衣物質料(例如羊毛衣),以透氣性佳的棉質衣物較適合。
(8)營養要均衡。亞麻子油、葡萄籽油、花生、黃豆、芝麻、南瓜子、油菜籽等食品,因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幫助保濕,所以應均衡攝取。
本文作者: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 蘇琳惠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