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淺談顯影劑腎病變

影像學檢查是現代醫學發展的一大突破,許多疑難雜症都可經由影像學檢查而快速得知,特別是掃描速度快的電腦斷層,更是疾病診療上的利器,舉凡急診的車禍、跳樓、重大外傷,或是內外科的腫瘤、感染、膿瘍等,電腦斷層掃描扮演了重要角色。電腦斷層掃描雖然提供了醫師更快更清楚的資訊,但對因疾病所需所注射的顯影劑的副作用,卻是較少被提起。近期健保局對於顯影劑的使用有了新措施,因此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顯影劑。

顯影劑是一種含碘的X光無法穿透的藥劑,藉由注射入血管後,使體內器官或是血管在檢查時能看得更清楚。顯影劑一般有兩種分類法,一種是看顯影劑的成份是以離子或是分子狀態來分類,故可分為「離子性」及「非離子性」顯影劑;另一種分類法是以顯影劑滲透壓的高低來區分,因此可區分為「高滲透壓」、「低滲透壓」及「等滲透壓」顯影劑。目前大家熟知的分類是前者的分類法,通常非離子性顯影劑的滲透壓較低,較接近血液的滲透壓,其所引起的副作用,像是注射時的疼痛、燥熱感、噁心、過敏反應等的發生率都較少。

顯影劑另一個較嚴重的副作用是「顯影劑腎病變」。顯影劑的體內代謝途徑最後是經由腎臟隨小便排出,少部份人在注射顯影劑後會造成急性腎功能惡化,這也是住院中發生急性腎損傷第三常見原因。

顯影劑腎病變的定義為:接受顯影劑注射48至72小時後,血清肌酸酐上升超過0.5mg/dl或增加25%,最高值約發生在第三到五天,約一至三週後回到基準值,嚴重者可能需藉由透析治療來緩解急性腎損傷的症狀。
發生顯影劑腎病變後,並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因此預防比治療更為重要。預防顯影劑腎病變有以下方式:(1)辨識顯影劑腎病變的危險因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功能不全、老年人、合併有敗血症者等;(2)對於高危險群者做腎功能檢驗;(3)暫停可能會造成腎毒性的藥物;(4)對於高危險群使用低滲透壓顯影劑、且儘量減少顯影劑使用量;(5)矯正低體液容積狀態,給予輸液的治療。

只要使用顯影劑,就有機會造成顯影劑腎病變,雖然沒有最低安全劑量的標準,但只要事前預防,就可以將發生的可能性降低。健保局之前對於高危險群有條件給付非離子性顯影劑的使用,但自民國100年2月1日起,取消非離子性顯影劑適應症的限制,均可由健保給付,不但可以降低顯影劑相關的副作用,提升醫療品質及安全性,同時也減輕民眾的負擔,這也是民眾該了解的就醫權益。
本文作者:門諾醫院腎臟科 李坤峰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