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褥瘡的分級與醫護

案例一:
一個媽媽帶著7歲的腦性麻痺女兒來求診,由於腦性麻痺兒童的感覺比較遲鈍,長久受壓的臀部因而產生一個傷口卻不自知。媽媽一年多來為了這個傷口費盡心思,但不論擦什麼藥膏傷口都無法癒合。媽媽焦急地問:怎麼辦?

案例二:
一個30餘歲的年輕人,因為車禍造成的脊髓損傷而長期臥床。他的臀部因長期受壓而產生數個褥瘡;褥瘡傷口極深,範圍又大,家人不知所措,也十分擔心。其父母及妻子焦急地問:怎麼辦?

案例三:
一對夫婦帶著因中風而長年臥床的年邁母親來求診;因為平常工作繁忙,他們沒有注意到母親的皮膚因局部受壓產生褥瘡,直到出現惡臭才發現。夫妻心急如焚,除了擔心母親的狀況,也擔心因此遭家族其他成員非議。如此,該怎麼辦?

台灣雖已進入已開發國家之林,但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及出生率的降低,人口結構慢慢地偏向老年化,也因為如此衍生許多老年人安全照顧及醫療上的問題,褥瘡即是其中之一。褥瘡也常常造成家屬的困擾和照顧上的不便。

臨床上有下列病人會好發褥瘡
●脊椎損傷而造成下半身或四肢癱瘓。
●頭部外傷造成翻身不便或植物人。
●腦血管疾病(中風,血管瘤破裂或動靜脈異常)造成長期臥床。
●精神疾病,酗酒或藥物濫用者。
●任何病因會造成行動不便或長期臥床。

褥瘡的分級

第一級:
通常身體某一定點壓迫超過兩個小時,皮膚表面就會產生發紅的現象(Erythematous Change),但只要壓力釋放,皮膚就會恢復為正常的型態。

第二級:
若壓力持續不釋放,就會造成皮膚表皮和部分真皮層的傷害,會有水泡或表皮潰瘍的產生。

第三級:
褥瘡的壓力已造成皮膚整層的傷害,會發生皮下組織(脂肪、筋膜、肌肉)的潰爛,甚至會有化膿或壞死性筋膜炎的炎的產生。

第四級:
除了皮膚整層的傷害外,會出現進一步骨頭的壞死。

褥瘡好發的部位
後腦枕部、肩脥骨隆起、手肘、臀部、坐骨粗隆、髖關節外側、腳跟、腳踝。

高危險群或已遇到褥瘡的問題該如何處理

一、預防勝於治療:
無論是長期臥床或是行動不便的病人,都需定時翻身或改變姿勢,至少每兩小時一次。必要時可使用氣墊床或是軟墊以減緩受力部位的壓力。此外皮膚也要注意清潔、保濕和潤滑,避免因皮膚乾燥而造成表皮破裂或感染。

二、尋找正確的諮詢管道:
褥瘡並不可怕,只怕疏於照顧或延誤就醫。一般民眾並不會判斷傷口的嚴重度,總是認為乾痂存在,傷口就會好轉,其實傷口不佳不會好,甚至裡面已經腐爛蓄膿。若有褥瘡應儘快就醫或諮詢專業的醫護人員,使用正確敷料照護傷口。千萬不要道聽塗說,私下購買價格昂貴又不見得有效的藥膏擦擦就好了。

三、必要的傷口清創:
95%以上的病人來門診或急診求診時,傷口都已有黑色壞死的皮膚、不好聞的氣味或是有膿流出而需要外科手術清創。良好的清創手術可以清除腐爛的組織,創造好的傷口癒合環境。

四、適當抗生素的給予:
並不是所有有傷口或是褥瘡的病患都需要給予抗生素,只有在有發燒、傷口周圍出現紅腫熱痛或是腐爛蓄膿才考慮給予;若是傷口已開始好轉,則只需要給予適當的敷料照顧即可。

五、充足且均衡的飲食:
經口或是經腸道飲食是最好的選擇,不要盲目的相信營養針或是去打點滴。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也非常重要,血糖過高會影響傷口的癒合,也會產生許多併發症。

褥瘡傷口並不如想像中可怕,發現褥瘡傷口時,立即就醫或向醫療專業人士諮詢,使用適當的敷料,或施予適時的外科清創手術,再配合正確的居家照護,大多數病人的褥瘡傷口皆能獲得滿意的改善。
本文作者:林口長庚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馮中和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