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孩子發音不準確 原因大剖析

老師, 我覺得他的發音有問題。」他媽媽說。他,剛滿18歲,個子瘦瘦高高的,高三了,馬上面臨升大學的壓力,因為常被同學戲謔說話像外國人或是機器人而到醫院求診。靦腆的他笑了笑,不好意思的搔搔頭。媽媽自認是她因為忙著工作疏忽了,才使得他不準確的發音未能及時矯正。

我笑了笑,看著這個大男孩,沒有穿著時下十幾歲青少年流行的潮裝,乖巧沉靜的帶著一抹微笑。接著我幫他進行構音評估,發現在短詞及短句階層,他是沒有問題的,於是我請他以排卡說故事以及聊天的方式進行會話式的評估,當時一個念頭立即在腦海中浮現:「聽力障礙(hearingimpairment)」。

完成評估過程後,我和他媽媽談了一下,想將他轉診到耳鼻喉科進行聽力檢查。乍聽到這樣的建議,媽媽一開始不能接受,因為她認為兒子聽力是正常的,從未有任何人跟他們提過應該去檢查一下聽力,所以斷然拒絕。我並未強制媽媽執行,因為我知道在她看來,兒子能開口說話,也聽懂別人說什麼,聽力怎麼可能有問題?短時間之內要她接受的確很難。

不過,根據他在對話過程中才出現的音調變化及高頻音的構音錯誤,我仍然認為他的聽力是有狀況的。接下來幾次的治療課程中,他媽媽慢慢發現兒子的狀況似乎不是像她先前想的那樣,終於她接受聽力檢查的建議。檢查結果一出來,他兩耳有50-60分貝的聽力損失,醫師建議配戴助聽器。他在佩戴助聽器訓練一段時日後,在安靜的環境中,只要自己多注意,說話語調已漸趨正常,語音分辨力與正確率也提高了。

發音有問題,長大就會好?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與人溝通的語言能力受到極大的重視,家長們開始注意到孩子的語言及發音問題,帶到醫院求診的人數也增加許多。常常有家長提出疑問:「小孩發音不準到底該不該著急,還是像老人家說的,反正大一點就會好了?」「如果有問題,何時該到醫院求診?」就如這位青少年,其實媽媽在他小時候就曾經注意過他的發音問題,只是她認為大了應該就會好,所以延誤至今。

一般而言,幼兒在學齡前構音不準確是被允許的,父母不需要太過心急。在臨床上,我們也常碰到父母帶著才剛滿2歲的小孩來,著急的說:「他不會發捲舌音!」「他叫阿公都叫成阿ㄉㄨㄥ!」很多長輩甚至堅持要帶孩子去找醫師剪掉舌繫帶等等。這些其實都是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的狀況,父母無須太過憂慮,但是如果到了4足歲,小孩依然還有很多音是發不清楚的,就必須到醫院求診,由醫師與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治療。

構音異常類型與原因
有的父母會疑惑:「老師,為什麼我其他小孩都沒有發音不準確的問題,只有他會這樣?」

其實造成構音異常的原因並不明確,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器官問題
例如唇顎裂患者(兔唇)的顎部及軟顎功能異常,會引起構音障礙或鼻音過重,或是牙齒咬合異常造成發音問題等。

2.聽力問題
能夠清楚分辨語音是語音清晰度的要件,聽力障礙的患者會因為聽到的聲音不清楚,自己說出來的音也會不清楚。構音狀況同樣會因為聽力損失的嚴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

3.口腔靈敏度及動作協調問題
有的學者主張口腔動作較為靈活或是靈敏度較高的孩童,構音的能力及準確度較高,但這並非絕對的相關。

4.智能問題
有研究指出,學習能力較弱,智力較低者,學習能力缺乏,比較容易影響構音能力。

構音異常的類型可分為4型:

1.省略(moission)
該發出來的音被個案省略掉,如/ㄍㄜ ㄍㄜ/,卻發成/ㄜ ㄜ/;/ㄇㄟˋ ㄇㄟˋ/卻成了/ㄟˋ ㄟˋ。

2.替代音(substitutions)
以一個語音取代另一個語音,例如/ㄍㄨㄛ ˙ㄗ/變成/ㄉㄨㄛ ˙ㄉ/,而/ㄉㄢˋ ㄍㄠ/變成/ㄉㄢˋ ㄉㄠ/。此種類型在孩童早期學習發音的過程是很常見的一種型態。

3.歪曲音(distortion)
語音歪曲改變,很難歸類到其他類別。

4.贅加音(addition)
在一個語音裏面,加入了不該出現的語音,常見的例子如 /ㄔ ㄈㄢˋ/變成了/ㄔㄨ ㄈㄢˋ/。

一旦確立孩童的發音問題,語言治療師會建議開始進行構音訓練,根據個案呈現出來的構音狀況展開訓練,家長及個案本身則必須依據治療課程的進度來練習。畢竟要重新建立「新的」發音方式,是需要時間的,並非幾次治療課程即可矯正完成。

單純的構音障礙是可以被治療的,患者的學習動機及練習程度是影響治療成效最大的關鍵,因此請與語言治療師配合並信任你的治療師。上述個案的媽媽最後就是因為接受建議,發現了兒子的聽力問題,才不致讓兒子多走了不斷訓練的冤枉路。

本文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 語言治療師 詹杭霓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