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手術後不再疼痛-談術後疼痛護理

《何謂術後疼痛?》
手術後疼痛,是指病人在接受手術後因皮膚與組織的神經受到切割性傷害所引發的疼痛,包括切口痛、身體深層痛及臟器痛,間接還有因手術後的換藥、清創以及各式導管的插入和拔除所造成的疼痛。手術後傷口的疼痛,屬於急性疼痛,在手術後72小時內,大約有九成以上的人感覺到中度到嚴重的疼痛,因此應立即給予減輕疼痛,因為隨著疼痛逐漸增加所造成的結果會影響傷口的癒合。

疼痛是一種個人不愉快的、主觀的及情緒經驗,是個人感到深層傷害的一種知覺。術後疼痛因手術種類及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這個經驗會使個體意識到組織受到潛在性或實際性的傷害。半成以上的手術患者將手術後疼痛列為最擔心的事,而術後病患在麻醉結束後8至12小時內,多半會感到嚴重程度的疼痛。

《對身心的影響》
手術後未能緩解的疼痛,會造成對身心的影響,例如:血壓上升、心跳增加、肌肉緊繃導致全身酸痛、不敢咳嗽、痰不易咳出引起墜積性肺炎、不敢翻身及延遲下床引起靜脈曲張和壓瘡、焦慮害怕及躁動不安而造成失眠。同時也會影響術後疾病的恢復,導致住院日數增長及住院費用的增加。

病患疼痛的感覺受社會文化、過去經驗、害怕成癮及情緒壓力所影響。一般民眾,對止痛藥物普痛存在的偏見,常見有害怕成癮而避免使用止痛劑;害怕止痛劑會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如阻礙傷口癒合);甚至期望自己是個好病患而不願意使用止痛劑;認為疼痛是正常的反應或是不知道可以主重要求注射止痛劑。以上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在手術前後醫護人員會對病人疼痛的評估及用藥提出討論,並依需要會診麻醉科醫師選擇合適的止痛方法,再配合其他醫療措施,使副作用降至最低。手術後疼痛處理方法可分非藥物性及藥物性的方法,應依病人的個別需求,配合醫護人員對疼痛的評估而採取適當的方法。

《非藥物性治療》
非藥物性的方法如皮膚刺激法、鬆弛技術、注意力分散法、減少疼痛的刺激等,手術後疼痛大都採用減少刺激造成的疼痛,例如對疼痛部位適當的支托;協助病人做深呼吸咳嗽運動時,應用手協助固定傷口,減少病人因傷口附近之肌肉牽扯引起之疼痛。促進生理之舒適,協助身體的清潔,給予協助翻身,適當的臥姿擺位及支托,移動身體時動作宜輕柔勿牽扯到病人身上的引流管或傷口。另外醫護人員及家人親友的關懷給予心理的支持,以減輕心裡的不安。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處理,可以口服、肌肉注射、靜脈快速給液、病患自控式止痛法。手術後疼痛屬急性疼痛,醫師會依病人的需求給予使用麻醉性及非麻醉性藥物。非麻醉性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炎藥,常被用於輕度至中度的術後疼痛處理。麻醉性藥物又稱鴉片類止痛劑,則用於中度至重度的或嚴重的急性疼痛處理,副作用有頭暈、鎮靜、噁心、嘔吐、出汗、嗜睡、鎮靜與便秘等。目前對於胸部、腹部的大手術大都使用病患自控式止痛法,止痛藥可以持續小量由機器給予,也可以由病患自己依需要自控給予(例如換藥前、下床前)。

《結語》
使用止痛藥的有效方法是在疼痛不太劇烈時及早使用,才會有更好的效果。本院使用疼痛評估表,以0至10分表示疼痛程度,0分表示一點都不痛,3分表示疼痛能忍受,4分表示中度疼痛,10分表示嚴重疼痛無法忍受,通常感受到3-4分疼痛時,可向醫護人員提出要求使用止痛藥,以減輕疼痛程度。有了止痛藥適切的幫忙,並減少疼痛的刺激,病患可以在手術後數小時內坐起來,甚至走動,使腸胃蠕動變佳,有利排氣及早期恢復進食和體力;病患在身心放鬆的情況下,血液流通自然順暢,傷口復原快,即能早日出院。
本文作者:台中榮總 楊月雲 護理長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