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惱人的皮膚病-癬

「醫生,我長癬了嗎?」很多皮膚科患者一進診間就會問醫師這句話。


到底什麼是癬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皮膚科主治醫師李麗容解釋,所謂的癬是指皮膚受到黴菌感染,統稱為癬,由感染部位不同,又可分為頭癬、體癬、股癬、手癬、足癬等。


李麗容說,臺灣位於亞熱帶,氣候悶熱潮濕,是黴菌孳生的絕佳環境,因此各種奇癢難耐的「癬」,常成為最惱人的皮膚病。她進一步說明如下:


一、足癬:
俗稱香港腳,又稱腳氣,是因為黴菌在皮膚角質層寄生所引起,香港腳有許多不同的臨床表現:
(一)糜爛型:是最常見的,患部足趾縫間脫皮糜爛,常會併有厲害的搔癢和灼熱感。
(二)水泡型:脫屑性紅斑合併水泡,水泡主要分布於足底弓部,通常相當癢。
(三)角化型:整個足底角化脫皮,這類型的足癬通常不會有搔癢症狀,所以有些患者會認為自己的足底只是乾燥脫皮而已,忽略了可能患有香港腳,這類型足癬冬季常因過度角化皸裂而疼痛。


李麗容表示,香港腳如果不做適當治療,常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也就是細菌從糜爛的足趾間、破掉的水泡、皸裂傷口侵入皮膚,造成足背、小腿紅、腫、熱、痛,甚至合併發燒,這時就必須以抗生素治療。


香港腳另一個常見合併症就是甲癬,俗稱灰趾甲,也就是趾甲受到黴菌感染,呈現黃色混濁、增厚變化或變得易粉碎。


二、手癬:
通常只侵犯一手,常因抓香港腳又不洗手而引起,可於手掌出現邊緣稍明顯的脫屑,或於手背出現邊緣稍明顯的紅斑。


三、股癬、體癬:
如同足癬一般亦由皮膚黴菌引起,只是發生部位不同。股癬臨床症狀是位於鼠蹊部、大腿內側或臀部,有隆起性、脫屑性紅斑,界線清楚,伴隨搔癢;體癬是位於軀幹的癢性脫屑性環狀紅斑,氣候悶熱、潮濕時,體癬容易蔓延擴散,常被誤診為溼疹而使用類固醇藥膏,造成體癬、股癬惡化。


四、汗斑:
亦由皮膚黴菌所引起。在氣候悶熱、潮濕時,以年輕人、流汗較多者較常罹患,故俗稱汗斑。主要分佈於胸背部,呈分散性棕色、白色混雜的橢圓型斑,所以又稱為花斑癬,因為患處顏色會改變,所以也稱為變色性糠疹,表面有輕度屑狀,大都不覺得癢,有時併有癢感。


五、甲癬:
俗稱灰指甲,也就是指趾甲受到黴菌感染。
(一)症狀:通常是自指甲游離端開始有白或黃褐色或黑色小班,病變向指甲下緣延伸,甲身逐漸變混濁、變厚。
(二)治療方法:
1.外用:可用水劑或膏狀抗黴菌劑點或塗抹患部。
2.內服:口服抗黴菌劑,需肝腎功能正常者才可服用。口服抗黴菌劑所需之治療時間,手指甲需6週,足趾甲需12周。
(三)預防:甲癬會逐漸傳染蔓延,剪指甲時,好的指甲用一把指甲刀,壞的指甲用另一把指甲刀,避免傳染。甲癬大都合併手癬、足癬。
手癬、足癬的黴菌侵犯指甲就變成灰指甲。要避免灰指甲,先要把手癬、足癬治療好。


許多人認為癬不容易治療,事實上是治療及預防措施不當,才會有這種錯誤的觀念產生。李麗容提出以下幾點必須注意的事項供大家參考:
(一)盡量保持身體通風及乾燥。
(二)衣物避免穿緊身不透氣的穿著。
(三)鞋子最好穿涼鞋,長筒密封的皮鞋最不適宜。
(四)準備二、三雙鞋子,可每天輪流更換。
(五)穿純綿、吸汗的襪子,每天勤換洗。


李麗容強調,治療黴菌感染一定要有耐心,要遵照醫師指示擦藥,醫師會依不同情況給予不同塗擦劑,遇到頑固病情還需給予口服藥,她特別提醒大家,大部分病人至病情好轉就不再治療,事實上,皮膚表面仍有黴菌寄生,完整而徹底的治療應該是皮膚疹子完全消退後再繼續治療二、三週,以免黴菌沒有完全殺滅,很快又再度復發。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陽明院區 皮膚科 李麗容 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