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家有一老最怕跌倒

◎林口長庚骨科部外傷骨科專科護理師陳渼娟
◎林口長庚骨科部外傷骨科主任吳基銓校閱

隨著醫療科技與公共衛生的進步,人類壽命逐漸增加,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2007年國人的平均壽命為男性歲,女性81.72歲;且以每年成長率在遞增,並推估在2050年時將高達35.5%,顯示未來人口老化速度將逐年增加。而隨老化帶來的各項問題,將對社會帶來許多衝擊,其中以老年人跌倒事件最應為國人所重視。根據美國統計,跌倒是65歲以上老年人意外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台灣則是事故傷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且1年內有20%∼30%的人會因長期臥床所致的肺部感染或褥瘡等併發症而步上死亡。

國內外的研究均指出每年老年人跌倒的發生率約為15%∼40%,且老年人因老化常合併有多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及骨質疏鬆症等,故而即使輕微的跌倒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危險與傷害,包括:下肢的股骨頸及轉子間骨折、上肢的肱骨上端及橈骨遠端骨折、脊椎骨折、腦部的頭部外傷及軟組織傷害(瘀傷、撕裂傷)等,其中又以骨折傷害最常見,而發生機率及受傷的嚴重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此外,有許多老年人或其家屬會因害怕疼痛或再次跌倒而限制活動,漸漸失去了獨立生活自理及活動的能力,導致身體功能愈來愈差,也造成家人及主要照顧者的負擔。

當老年人發生跌倒意外時,並不一定能於第一時間就獲得治療,其主要原因為許多老年人常獨自居住或在家、獨自外出、或夜裡起床上廁所等,而跌倒發生時無法即時求援或自覺無異樣而繼續日常生活,甚或一些失智症者無法正確表達,待局部產生紅腫、疼痛、無法活動時才由家屬送醫救治。故家屬及主要照顧者平日應多觀察老年人,當其有活動量減少、臥床時間增加、食慾減低、不願別人觸碰或當他人欲觸碰時突然煩躁易怒時,應儘速將其躺於床上進行全身性初步檢查。首先,與其交談以瞭解是否有頭部受創意識改變,接著檢查其呼吸是否平順,再將其衣袖及褲管捲起查看是否有淤青、擦傷、腫脹及疼痛等。若老年人尚可表達,應詢問最近幾天身體任何部位是否有碰撞到任何物品,或是一個動作後覺得肢體疼痛或不適的情形發生。當有任何懷疑時,應盡速送至醫療機構由專業醫師為其做評估與治療。

美國曾指出社區老年人的每年跌倒盛行率約在三到四成,在機構(如安養院或護理之家)中更高達五成左右。造成老人跌倒的原因,可分為身體機能退化,包括視力、聽力、平衡感、協調性、骨骼肌肉系統;內科疾病,包括巴金森症、中風、糖尿病;藥物使用,如:利尿劑、止痛劑、輕瀉劑、鎮靜安眠藥、心血管用藥;姿勢性低血壓;以及和環境、衣著及意外傷害等外在因素有關。而老年人的骨折治療方式會因其年齡、受傷部位、受傷形式、平常活動度、內科疾病、及身體機能狀況而有所不同。在下肢的股骨頸及轉子間骨折方面,可採鋼釘內固定、鋼釘鋼板內固定或換置人工髖關節等(圖一);在上肢的肱骨上端及橈骨遠端骨折方面,可採鋼釘外固定或鋼釘鋼板內固定等(圖二);在脊椎骨折方面,可採鋼釘內固定或骨水泥灌注等。然而,老年人常因身體機能無法負荷麻醉來進行手術治療,此時就必須採取非手術的保守療法。

衛生署調查顯示,有五分之一的老年人最近一年內曾發生過跌倒事件;其中以老年女性、獨居者較多,而時段以夜間最多。其中4成發生在家中,最常見的地點包括客廳、臥室、浴室或廁所,自宅以外的以街道、路上、菜園、公園或運動場為主。雖然跌倒是老人常發生的意外事件,也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根據統計其實約三分之二的跌倒事件是可以預防的,所以當家中有老年人時更應該特別注意居家環境的安全及生活習慣,如浴室加裝防滑墊、廁所採坐式並於兩側加裝扶手、客廳放置與膝蓋同高且兩側有扶手之固定式專屬座位、地板不可打蠟以避免滑倒、清除家中地板之雜物避免踢到或絆倒、夜間留足夠照明、教導老年人放慢其變換動作之速度,若老年人已出現步態不穩的疑慮時,應鼓勵其使用助行器、輪椅及床旁便盆椅輔助;另針對老年人所服用的藥物應一一檢視其作用及副作用,並觀察其服藥後是否會影響其意識或活動;注意血壓變化、留意是否有視力及聽力減弱、思緒中斷等現象產生。

家有一老就有一寶,所以除應加強住家環境的安全,平日亦應將加強與老年人的互動,以即早發覺其身體機能是否改變或意外發生時能第一時間內發現異常,並及時將其送至適合之醫療機構給予最適切之處置,以做到外傷處理的首要原則—控制損傷,維持生命徵象,接著給予全身系統性評估,以作最正確之判斷,使老年人能獲得最妥善之處置。當急性處置告一段落時,應鼓勵老年人加強骨骼肌肉的訓練,維持身體最佳機能,恢復原有生活自理能力,避免併發症發生,以降低死亡率。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