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自殺停看聽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副執行長�台灣自殺學會副秘書長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

常常在報章媒體上看到有人自殺,在台灣自殺問嚴重嗎?為什麼這些人會想不開呢?誰是自殺的高危險群?什麼是自殺可能的徵兆?對於有自殺傾向的個案,周遭的人可以怎樣幫忙他?

自殺率增加需要重視
自殺自民國86年起進入國人的十大死因,以最近公布的民國97年為例,全年台灣有4063人死於自殺,整體自殺死亡率是每10萬人17.6人。以性別來看,自殺死亡者男性是女性的兩倍,但自殺企圖者女性卻是男性的兩倍。一般的解釋是女性較易有自殺企圖,但方法手段較不激烈,而男性多採用較激烈的手段,而不易救回。以年齡來看,主要自殺死亡人數集中在中壯年,這年齡層與失業及經濟問題相關。但大於65歲以上老人的死亡率最高,可見老人的自殺問題特別需要重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自殺死亡者採取的自殺方法在改變。燒炭自殺經媒體報導傳播效應由香港傳染到台灣,已成了第二名的自殺死亡方法。

人為何會想不開?
自殺常是多重原因的,不易以單一的理由來解釋,因為一個人是不會無緣無故想不開的。除了少部分的自殺是為了成就大我(例如:自殺攻擊)以外,可能的心理動機包括想解脫痛苦、覺得失去希望、攻擊情緒的對內發洩、處罰自己或報復(抗議別人)、久病厭世、避免成為他人負擔…等等。當遇到事情不如意時,很多人都可能有過短暫的自殺念頭,覺得不如死掉算了。但如果這樣的念頭十分強烈,就可能產生自殺計劃、或自殺企圖。而一旦採用了致命的方法,則常不易挽回。

自殺問題與憂鬱症有很大的相關
根據中研院鄭泰安教授的研究,訪問自殺死亡者生前最親近的人,發現死者有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者達97%,達到憂鬱症標準的有87%。憂鬱症患者有曾有自殺念頭,最後有10-15%的憂鬱症患者是死於自殺。

憂鬱症代表憂鬱的情緒已嚴重到影響生活,持續超過二星期,症狀包括:
˙憂鬱情緒:快樂不起來、煩躁、鬱悶
˙興趣與喜樂減少:提不起興趣
˙體重或食慾下降(或增加)
˙失眠(或嗜睡):難入睡或整天想睡
˙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思考動作變緩慢
˙疲累失去活力: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無價值感或罪惡感: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都是負面的想法
˙無法專注、無法決斷:腦筋變鈍、矛盾猶豫、無法專心
˙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

自殺前多有徵兆不要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有45%的自殺死亡者在生前都曾透露過自殺訊息,例如:表達自殺意念、記錄自殺企圖、交代後事。而一半的自殺死亡者在生前一個月內都曾經就醫,但求診非精神科醫師多於求診精神科醫師。依照我們先前與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的合作研究顯示,自殺死亡者生前看綜合醫院非精神科醫師多於基層醫師,可見加強醫院非精神科醫師對於憂鬱及自殺危險的辨識及處理能力很重要。只有30%的自殺死亡者生前一年內看過精神科醫師,只有10%的自殺死亡者生前曾經被診斷有憂鬱症。而憂鬱症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若憂鬱症能得到及早而完整的治療,可以降低自殺率的發生。

誰是自殺的高危險群?
男性的自殺危險性高於女性,青春期及中老年人需要特別重視,其他尚有無業者、鰥寡孤獨廢疾者、過去有過自殺紀錄者、家族有自殺史者,及最近有嚴重的壓力事件、身體有嚴重或慢性的生理疾病、合併有精神疾病如憂鬱症或物質濫用,和社會支持系統差者。

青少年高危險群包括:低成就感、挫折忍受力差、完美主義者、衝動控制力差、個性敏感自卑、社交及問題解決能力差、家族有精神疾病史…者。若青少年出現成績退步、常請假、社交畏縮等現象、或發生家庭重大事件、情緒起伏大、衝動、有自殺痕跡、言語及文字透露訊息都不應輕忽。

老年人的高危險群包括:年齡較大、獨居喪偶、有慢性疾病、障礙失能、憂鬱、社交孤立、合併痴呆或妄想、經濟衛生營養差者。
針對有自殺危險者,親友能作什麼?
˙辨識:了解自殺可能的徵兆。
˙傾聽與關懷:傾聽了解其需要,陪伴給予支持及鼓勵。
˙送醫:對於有自殺危險性的個案,醫療評估是必須的。

可以協助的單位
各大醫院精神科�林口長庚自殺防治中心03-3281200ext3839�安心專線0800-788-995�
生命線1995�張老師1980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