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華佗--杏林名家(四)

華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是東漢末年一位偉大的醫學家。

華佗年少即好醫術,他又兼通儒典,儒者為醫。年青時即一邊遊歷一邊為醫,活躍於蘇、魯、皖、豫地區。獻帝初沛相陳珪推薦他為孝廉,太尉陳琬徵他為幕僚,他都沒有接受,樂於做個民間醫生懸壺濟世。西晉著名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記載了華佗16則醫案,例如:

「故甘陵相夫人有娠六月,腹痛不安,佗視脈曰:『胎已死矣。』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則男,在右則女。人云:『在左』,於是為湯下之,果下男形,即愈。」

「縣吏尹世苦四肢煩。口中乾,不欲聞人聲,小便不利。佗曰『試作熱食,得汗則愈,不汗,後三日死。』即作熱食而不汗出。佗曰:『藏氣已絕於內,當啼泣而絕。』果如佗言。」

同時他還是外科鼻祖,早在1700年前他就運用了麻醉術並做了剖腹手術。《三國志》記載:「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悟,一月之間即平復矣。」 《後漢書》也有類似的記載。

同時華佗在養生學方面,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造了五禽戲。他認為「人體欲得勞動,......血脈不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他的學徒吳普一直學習,年至九十多歲,耳目仍然聰敏,牙齒完整。

後來曹操知道華佗醫術了得,而自己又頭風病嚴重,特意召其為侍醫。在曹操左右時,華陀告訴曹操,說他腦中有瘤,所以頭痛一直不會好,要幫其做手術取瘤,因為華陀的天眼看到了;但是曹操一聽大怒,以為要殺他,便將華陀下到監裏;荀彧向曹操求情,但曹操不從。等到曹操的頭痛病又犯,再度想起華陀的時候,華陀已經死了。後來曹操就病死了。

華佗在獄中仍以蒼生為念,將已寫好的《青囊經》取出,交付獄吏,但其畏法不受,華佗亦不強求,索火燒之,一代名醫沒有片紙傳世,真是遺憾。據考,後世流傳的華佗醫書多達16種,如《中藏經》、《枕中灸刺經》、《華佗方》、《青囊方》、《脈訣》、《脈經》等,雖非華佗真傳,但內容包含了許多華佗的學術思想和醫療經驗。

華佗遵循醫門師承傳統,培養弟子多人,其中彭城的樊阿、廣陵的吳普、西安的李當之,皆聞名於世。

《三國志》評曰:「華佗之醫診,杜夔之聲樂,朱建平之相術,周宣之相夢,管輅之術筮,誠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絕技矣。昔史遷著扁鵲、倉公、日者之傳,所以廣異聞而表奇事也。故存錄云爾。」《後漢書》記載荀彧曾說:「佗方術實工,人命所懸,宜加全宥。」

近代人們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在臺灣有許多廟宇奉祀華佗,如知名的臺北市萬華區艋舺龍山寺就有。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本文作者: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