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談衰老

人為什麼會老,有人笑談,有生,就會有老死,沒錯,這是人生必然之階段,部份的醫家也認為,人的衰老與壽命,在出生時已確定,如《醫學源流論》指出:「當其受生之時,已有定分焉。」但所謂上天註定的壽命,到底是幾年?為什麼在衰老過程中,有人壯年之時,便飽受病痛折磨,有人卻是年入古稀,卻仍健步如飛?難道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抗天命,可以延年嗎?這些疑問,困擾了不少中國的醫家、哲學家,為此,他們發展了不少理論與方法,來認識衰老、對抗衰老與延緩死亡的來臨,我們先來看看,古人怎麼談自然的衰老。

醫書《黃帝內經》裡說:「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絡皆大盛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髮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虛,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大抵在談,人年至四十,便達人體之最高峰,過四十歲以後,人體之五臟,隨年紀之增長,依循肝臟、心臟、脾臟、肺臟、腎臟之順序,逐一衰敗,逐漸出現頭髮白,情緒容易悲傷,皮膚枯黃,言語易錯亂等等衰老的現像,至百歲,腎臟衰敗後,便將死去;這是古人對自然衰老的認知,觀察到的衰老變化,並認為「百歲」才是人體原始壽命。

在現今醫療進步的大環境下,能達「百歲」壽命的人,仍在少數,為什麼數千年前,人類的壽命竟然可達到「百歲」呢?我們再來看看,古人有什麼方法,讓人類能「盡天年」。

《黃帝內經》談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簡而言之,要能盡天年,需從日常生活著手,使人體處於陰陽平衡的狀況;首先,人體應順應自然的變化,來做相對應的保護,從最簡單的衣著加減,到順應四季的變化,調整攝食種類、活動量、睡眠時間等等;在飲食上,要有所節制,包括量的節制與種類的節制,進食時間的規則性,進食食物的清潔等;在生活上,要有規律,不使精神上與身體上的過度勞累等;在內經的基礎上,歷代醫家發展了許多的養生法,從飲食、生活與運動,來調攝自己的精神與身體,達到盡終天年的目的。

那什麼原因,加速了衰老的腳步?再來看《內經》怎麼說:「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內經所談的「今時之人」的生活型態,與現代人不謀而合,故它所談到加速衰老的原因,也是造成今日青壯年身體狀況不佳的原因,包括縱容自己過勞、過食、過度享樂等;除了上述原因外,有醫家認為「痰濁」、「氣滯」、「血瘀」的問題,也是造成衰老的一大原因;人體功能要能適當的運轉,需要氣、血在人體內流暢的運行,痰濁、氣滯、血瘀等問題,便是阻礙人體活動的病理產物,這些病理產物,來自於各種疾病,身體的過勞、休息不足,自然衰老過程,以及情志的偏差所產生,使得人體氣血運行受阻,也使得人體需花更多的能量,來排除這些病理產物,而加速人體步向衰老。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如何「延年益壽」;在中國數千年歷史裡,有不少長生之談,也發展出各式養生之法,諸如養生藥膳、四季養生、各式運動等等,也發展出一套完善的養生理論,在傳統醫學的思維裡,認為人體是由五臟六腑所組成,五臟六腑自然運行不滅,是人體活動的動力來源,這些臟腑的盛衰,也是人體步向衰老快慢的依據,在五臟中,以「脾臟」與「腎臟」的虛衰最為重要。

傳統醫學裡,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是性命之根,蘊藏著五臟六腑的精微物質,以及來自父母的先天之精,腎提供了人體活動的原始動力,其功用如同人體的點火器,誘燃起人體活動的火,來製造能量-即所謂的氣,使人體各部組織、器官獲得不斷供給、滋養,而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隨著年紀的增長,人體五藏開始衰敗,使得腎所蘊藏的精氣來源漸趨不足,加速先天之精的耗損,進一步使精氣滋養全身的功能漸減,故加速身體的衰敗,直至腎臟本身衰敗後,人體能量獲得缺乏,形體便到極至,而走向死亡一途;因此,在傳統醫學裡,腎臟是被認為是走向死亡的最後關卡,故非常重視腎臟在衰老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對於腎為先天之本,「脾」在傳統醫學裡,被認為是後天之本,是後天氣血生化的源頭,飲食自口入後,由胃所承受,而由「脾」擔任吸收、運行、化生精微的角色,它負責自外界攝入能量,並生化為人體可使用的能量,提供人體生長、發育、維持所需的一切物質,由於脾胃的功能強健,後天氣血才得以源源不竭的供應,一方面滋養五臟,一方面充實腎精;在傳統醫學裡,認為脾胃的虛弱,是人體衰老的重要信號,故保養脾胃,亦是延年益壽的重要一環。

脾、腎的重要性在歷代一直受到重視,如何使脾腎強健,被認為是抗衰老的重要環節,因而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發展了許多養生藥膳以及方藥,例如耳熟能詳的四神湯,便是從健脾著手,常見的延年益壽的方劑,多有何首烏、桑椹、墨旱蓮、補骨脂等等補腎之品,另外有許多所謂顧護腎臟的養生法,諸如:「節制房事,保養腎精」之戒,也來自固腎延年的想法。

中國傳統醫學在「衰老」的研究上,理論學說不下萬千,除了上述的「先天說」、「後天說」、「邪實說」、「脾腎虛損說」以外,還有許多學說,諸如「精氣神虛損說」、「陰陽失調說」、「氣運失常說」、「機體過用說」、「心神勞傷說」等等不盛枚舉,但總的來說,其目的不外乎在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在此狀態下,人體氣血活動順暢,抗邪能力良好,自然能讓人身體強健,而能終盡天年,中國醫學之浩瀚,在養生、延年上的著墨萬千,非一言兩語可明白,以上淺見,期能與諸位共享,許你我一個健康的身體與心理。
本文作者:林吟霙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