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抗衰老的中醫藥保健

依照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定義,不分性別、職業、宗教等,只要年齡在 65 歲以上的,就稱為「老年」。而當 65 歲以上人口佔全年總人口數約 7 %以上時,該地區或國家即可視為「老人國」。台灣地區在 1975 年時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僅為 3.03 %, 1989 年增為 5.8 %, 1990 年升為 6.2 %而在 1993 年突破界限而達 7.09 %,已正式邁入老年國。隨著老人人口比例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變也使得疾病的型態大幅更迭,國人十大死因也由傳染病為主而轉變為癌症、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或慢性疾病等,老年醫學正逐漸受到重視。傳統中醫學一直強調「養生」-培「養生」機,認為只要能掌握「法于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養生法則,並實際執行,就可以「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達到抗衰老的目的。

傳統 醫學對於 老年生理病理特點的看法:

傳統中醫學認為,除了個別自身體質上的特異性之外,老年人還具有其固有的生理病理特點:

以虛為主:

虛是老年體質的共性,表現在臟腑功能減退, 因而不能完成本臟的職能,臟與臟之間相生及相互制約能力也會大減 ;氣血津液 生成減少,運化升降失常 。隨著年齡增加,虛象愈甚,此為體質變化規律的自然體現。如《靈樞.天年》篇所記載:“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夭,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怠,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 …… ,形骸獨居而終矣。”可見進入老年以後,五臟功能日趨減弱,外在形態逐漸出現衰退跡象,而有 神明失聰、心理變異、筋馳、骨萎、皮鬆、肉懈、官竅不利等虛衰病理變化。這是中醫對老年體質的最早認識。

傳統中醫認為,老年之虛是整體的虛衰,但在整體中又有輕重、主次的差別。從臟腑來說,脾腎兩臟是其重要部分;從物質基礎而言,主要表現為氣虛陰虧(氣主要指元氣,陰主要指陰精)。現代醫學也認為,虛衰是多系統、多器官功能的整體性逐漸減退的過程,這種減退在 60 歲以後發展更快,進一步說明以虛為主是老年體質的共同特點。
本文作者:蔡嘉一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