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南台灣夏秋季容易發生的急性疾病

由於南台灣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夏季經常高溫及高濕氣候,因此容易導致時有高溫所引起各種程度中暑之發生。更由於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生態上分佈於台灣的南部,造成登革熱成為每年夏季揮之不去的環境陰影。火紅的太陽加上那兩隻蚊子造成台灣南部每年夏季的高燒。以下謹針對此二疾病略加介紹。

中暑

在溫室效應下,全球的氣溫節節升高,雖然台灣並未發生熱浪侵襲的情形,但是發生中暑的事件卻時有所聞。中暑是一個死亡率很高的內科急症,每年會看到媒體報導熱浪來襲,世界各地也紛紛傳出歷史新高氣溫的記錄,造成數萬人的喪生,以及每年入夏以來,一波波熱浪來襲導致上百人的死亡。而世界上每年有上百萬人暴露在極度高溫的危險環境下,其中以長期工作於室外的勞工占最多數,也最易發生熱相關的疾病。運動員、小孩及老人也常受到影響,特別是老年人更容易發生中暑的情形。台灣雖不屬於熱帶地區,但是夏季時氣溫的飆昇、濕度高、住宅密集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加,發生中暑的機會也相對地提高。

熱相關的疾病一般分為熱痙攣(Heat cramps)、熱衰竭(Heat exhaustion)及熱中暑(Heat stroke)。中暑是臨床上的急症,最嚴重的併發症是多重器官失能,死亡率高達10%,若能及早診斷並即時給予降溫處置,存活率可達90-100%。

傳統型中暑的三大症狀為體溫過高、無汗及意識狀態改變。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的老年人更是高危險族群,併發症以急性腎衰竭為最常見;勞力型中暑症狀與傳統型中暑相似,最主要的不同是勞力型中暑病人會「持續性流汗」,併發症以橫紋肌溶解及其合併症(高血鉀、高血磷、低血鈣和肌紅蛋白尿)最為常見。中暑的臨床表現有兩個核心症狀,即體溫過高及中樞神經系統失常。主要由於過度流汗後,水分補充不足或過多,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進而產生中暑症狀,若無適當的治療,將會導致致死的可能。中暑的臨床表現包括皮膚熱且乾燥,中樞神經系統失常,如躁動不安、行走困難、譫妄、癲癇或昏迷,凝血功能可能異常,如出血、流鼻血或廣泛性血管內凝血,內皮細胞也可能受損而導致周邊或肺部水腫。

長時間於高溫環境下工作或本身有高血壓、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無汗症、腎臟疾病、廣泛性皮膚疾病或長期服藥者都是中暑的高危險群。
中暑的治療以積極的降低體溫為重點,到醫院前要立即給予快速有效的外在降溫方式,在醫院時可進行注射生理食鹽水補充水分的支持性療法,如有嚴重的情況,可加上內在降溫方式治療。預防中暑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高溫的環境,維持適當的水分補充和鹽分的攝取。

登革熱在台南

登革熱俗稱天狗熱,是一種經由病媒蚊叮咬而感染登革熱病毒的急性傳染病。
自1987 年以後,幾乎每年均有出現規模不等的本土疫情。近幾年登革熱席捲南台灣,2007 年本土確定病例數達2,000 例(含登革出血熱11 例,無患者死亡),且大於90%均發生於南台灣尤其是台南縣市。我們整理2007 年1 月1 日至2007 年12 月31 日期間至本院住院照護之18 歲以上成人病人資料加以分析。總共有411 位因感染登革熱的成年個案,其中男性215 位(52.3%)及女性196 位(47.7%),以40 至49 歲這個年齡層所佔比例最多(84 位,20.4%),平均48.3 歲,入院月份以10~11 月最多(65.5%),平均發燒天數4.27 天,平均發病至住院天數4.29 天,平均住院天數4.99天。臨床症狀以發燒表現最多(85.2%),其次為皮疹及皮下出血(30.2%),具糖尿病及高血壓者其平均住院日較長。我們發現具潛在疾病如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得到登革熱感染時有較長的平均住院日;因此,此類病人在登革熱流行期間應儘量減少出入高危險地區。而容易造成登革熱被延遲診斷的原因可能為:
(1)不易與其他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急性腸胃炎症狀區別出來;
(2)國人就醫的行為;
(3)醫師的警覺度不足等。
以上介紹二種疾病亦屬公共衛生議題,預防之道為多補充水分預防中暑及清理居家環境減少病媒蚊孳生才是根本之道。
本文作者:蘇世斌 主任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