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如何處理口腔出血

口腔出血常見於口腔手術後或受傷時,由於混雜著唾液,就算小出血有時看起來也很嚴重。大多數情況下,只需要評估情況並使患者安心,然後以紗布壓住出血部位,並請病人緊咬住20分鐘,出血就能停止,將嘴巴內的血塊清乾淨,確保呼吸道通暢,並不需要再進一步的處置。如果出血仍然持續,先將口腔清洗乾淨,尋找出血位置。有需要可進一步縫合傷口,或以止血敷料填塞,或使用抗血栓溶解藥物,處理後病人很少需要再回診治療。

如果這一切都無法止血,病人就需要住院檢查,看是否有出血性疾病或肝病。有時凝血異常疾病(如血友病)的初期表現,就是像這種小傷口卻持續出血,對這種病況的處理也如前述方式,檢查患者凝血功能,會診血液科醫師來進一步治療。
提到口腔出血當然不能不提牙齦出血,牙齦出血是一種常見的病症,幾乎都是由於牙齦炎或牙周病引起,不正確的刷牙方式會造成牙齦炎;不過,牙齦出血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造成,並需要早期診斷及治療。某些內科疾病和藥物會影響牙齦,如果牙齦出血患者口腔衛生的狀況很好,就要考慮這些特別的原因。

這些原因包括以下:
1.藥物引起:如抗凝血劑、肝素、阿斯匹靈
2.外傷或自己弄傷(牙刷刷傷、不正確的牙線弄傷)
3.配得不好的新假牙
4.維生素缺乏-特別是維生素C和K
5.懷孕
6.肝臟疾病
7.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
8.白血病
通常,牙齦出血的原因都很明顯也容易處理,如治療牙齦感染、去除牙結石、或治療牙根感染(如根管治療或拔牙)。維生素缺乏症經檢查確認後,加以補充並給予飲食建議。懷孕時荷爾蒙變化,容易造成牙齦腫脹出血,雖大多產後就恢復,但在懷孕期間必須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有時可能出現妊娠齒旁瘤,雖然產後通常會消退,但出血太厲害可能需要手術去除。

處理藥物引起的牙齦出血,必須與開立處方的醫師密切合作,注意不要為了改善出血而冒然停藥,這可能反而對病人造成更不好的影響。更改藥方的急迫性是要看牙齦出血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有合併其它部位如鼻黏膜、胃腸道的出血,有些藥物停藥後出血情況就能立即改善(如Warfarin),然而其他藥物可能只能輸血等藥物影響退去。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治療時須與血液科醫師保持密切合作,大多數情況下類固醇治療可達到很好療效,當要進行大手術時可能需輸血補充血小板,或注射免疫球蛋白。白血病(特別是急性白血病)不乏出現口腔症狀案例,如出現增生性牙齦炎(紅腫、海綿狀、脆弱的牙齦)而自發性出血。

另外拔牙後也可能出現出血問題,幸好多不是甚麼大問題,但是如果患者同時患有重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出血就可能會危害到病人的健康。在拔牙前要先評估傷口是否容易處理,若是傷口可能較大,就要進一步評估病人全身健康狀況,和出血後可能產生的影響。拔牙後出血依其原因可分:
1.原發性出血-拔牙直接出血。
2.反應性/延遲性出血-通常發生在術後幾個小時,那時局部麻醉的血管收縮作用已消失。
3.醫源性出血-反覆撥弄傷口或太快將血塊去除(太早快清洗傷口)。
4.繼發性出血-術後48小時之後才出現,可能因傷口感染而影響癒合。
加壓止血通常足以使微血管的滲血停止,直接使用無菌棉棒壓住,可促進血塊形成,再清除先前的縫線、血塊和傷口的碎塊,以找出出血點,若是牙齦的動脈出血,可使用電燒或結紮血管來處理;骨頭本身出血可能需要使用骨蠟來止血。拔牙後的出血部位清洗乾淨後,可加上會分解的止血敷料,並試著在敷料外以縫線固定,提供壓迫止血。在沒有合併的其他疾病的情況下,很少有患者需要住院觀察,但是對這種出血較多的病患要更仔細,並幫患者驗血(凝血功能,肝功能)。
本文作者:黃德種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