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原子碘(I-131):分化型甲狀腺癌治療的神奇子彈

甲狀腺癌是一個不算少見的癌症。在台灣近年來,根據衛生署統計,甲狀腺癌佔婦女主要癌症發生率的第七位。其中乳突性甲狀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和濾泡性甲狀腺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合稱為分化型甲狀腺癌。乳突癌約佔了甲狀腺癌的八成,男女比為一比三,好發於30~40歲,局部進展會有吞厭困難、沙啞及呼吸困難等症狀,容易淋巴轉移。而濾泡癌約佔甲狀腺癌的10%,且在碘缺乏處較容易發生,好發於50歲左右。目前甲狀腺癌發現與診斷,最常見為病患自己摸到頸部腫塊,經由超音波細胞針吸診斷。然而,也有不少案例在進行正子全身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診斷。在基因學上,已找出多個與分化型甲狀腺癌相關致癌基因。在流行病學上,已發現輻射曝露史、地區性飲食碘含量等,是分化型甲狀腺癌罹病危險因子,例如1986烏克蘭車諾比爾核電廠意外,曝露地區兒童高達70~80%甲狀腺癌罹病率。分化型甲狀腺癌一經診斷,目前根據TNM分期,最常見為頸部淋巴轉移及肺、骨骼轉移。性別(男性)及年齡(>45歲)也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因子。

除少數早期單發小型分化型甲狀腺癌,只需開刀切除以外,多數分化型甲狀腺癌治療標準是以:1.外科手術全切除2.加上口服原子碘(131I)根除治療3.術後長期服用甲狀腺荷爾蒙補充。根據研究,長期下來可降低復發率及死亡率,而且治療病患追蹤甲狀腺球蛋白可做為敏感度高的腫癌標記。其中原子碘(131I)的服用是與傳統其他腫癌化學治療截然不同之處。
什麼是原子碘(131I)?為何原子碘(131I)可用來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呢?
原子碘(131I)的生物化學性質就如同碘元素,例如海藻中碘元素供應身體合成甲狀腺素所需。然而原子碘(131I)為碘元素的同位素,具貝他(β)粒子及伽瑪(γ)射線發散,在醫學上,我們可應用高能量貝他粒子來破壞癌細胞;而伽瑪射線具穿透力,則可造影紀錄分佈。

為何原子碘(131I)如「神奇子彈」一般高選擇性進入甲狀腺癌組織呢?
主要是正常甲狀腺或分化型性甲狀腺癌細胞表面有許多鈉碘同向細胞膜轉運蛋白體(NIS),主動將碘或原子碘吸收進入細胞內,這時候原子碘(131I)放出的高能量貝他粒子,追蹤摧毀癌細胞,達到高選擇性有效毒殺癌細胞作用,然而卻無明顯全身副作用。原子碘(131I)在分化型甲狀腺癌治療已逾半世紀,經多年的臨床觀察,慢性輻射生物效應並未顯著,因此是分化型甲狀腺癌手術後治療的黃金標準。

一般而言,原子碘(131I)對甲狀腺癌治療的適應症包括:
1. 手術後甲狀腺摘除(ablation):一般是用在描述對於殘存頸部、有功能的甲狀腺組織的破壞。手術之後的殘存摘除,可以降低分化型甲狀腺癌的復發風險和死亡率,增加原子碘(131I)以及血清甲狀腺球蛋白偵測功能性轉移病灶的機會。目前已被視為是有效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方法。劑量約為30~100 mCi。

2. 針對甲狀腺癌病復發、頸部或縱膈淋巴結節轉移、以及遠處轉移(例如肝、肺、骨頭等處)的治療與偵測,此時原子碘(131I)治療建議採一次大劑量(100 mCi以上),若有骨轉移,則須合併體外放射治療。

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後或復發原子碘治療病患準備
1.低碘飲食:低碘狀態2週以上(每天必須少於50μg/Day),減少體內碘元素與投與原子碘(131I)發生競爭抑制現象。
2.提高甲促素(TSH)濃度:在整個原子碘治療過程中,最主要且具決定性。甲促素透過甲促素受體及訊號傳遞,活化分化甲狀腺癌細胞膜轉進蛋白體表現,此時原子碘才可高選擇性進入甲狀腺癌細胞內,一般甲促素血清濃度須達25~30mU/L以上。

提高甲促素的方法有二:
a.停止服用甲狀腺素4~6週,直接經體內負回饋機轉,提高自生甲促素濃度,缺點為病患處於甲狀腺功能低下狀態,且須等待4-6週治療空窗期。
b.施打基因重組人類甲促素(rhTSH),病患處於正常甲狀腺功能狀態,且等待治療的時間空窗較短。
通常大劑量原子碘(131I)治療不像傳統化學治療有嚴重副作用,多數病患出現可忍受的甲狀腺荷爾低下疲勞感、頸部或唾液腺腫痛及少數噁心頭痛等症狀等症狀。一般而言不會出現轉移部位腫漲或疼痛的現象。對於白血球的影響則通常是短暫性的。原子碘(131I)治療引發第二原發腺癌的可能性不高。研究指出,接受大劑量原子碘(131I) 治療的病患,並不會造成生育力降低的現象,而且在專業醫師合理劑量治療下,並不至於會增加畸胎或死產率。至於懷孕婦女則不可進行原子碘(131I)治療,哺乳婦女接受原子碘治療,必須停止哺乳。病患服用原子碘5-8天後,至核子醫學科進行治療後原子碘(131I)全身造影,以鑑定有無明顯轉移。

原子碘(131I)除釋放貝他粒子,並發放出伽碼射線,基於對自身、周遭親友以及公眾的輻射防護考量。針對大劑量服用原子碘(131I)的患者,需入住輻射防護病房,待其身上原子碘含量經身體排泄降低至一定法定安全曝露數值後,才能外釋返家。返家後,病患在一定時間內生活仍須遵循輻射衛教。病房設置除了屏蔽考量外,設有專屬的抽氣設備及衛生系統,不與其它病房共用。而病患尿液收集貯存於放射性廢液槽,待原子碘(131I)能量衰減合於排放標準再行排放。病患一個人在隔離病室內可能略感寂寞,但這是為了公眾輻防以合理抑制為考量,希望在每一病患、醫療人員進入病房時,所受到的輻射暴露盡量減少,以及出院後對於公眾的影響也能夠能儘可能降低。現在具有放射碘治療隔離病房之醫院,在設備上均配有視訊及電話對談設備,減少家屬探望可能會受到輻射暴露的風險,且空間越來越舒適化、人性化,相信對於病患住院期間的心態調適能有更大的幫助。

文獻上顯示原子碘(131I)在預防甲狀腺癌症再發與轉移上都有相當不錯的效果,病患長期存活率都可以藉此有效延長。如果能做好輻射防護,原子碘(131I)治療在利弊考量下,絕對是利多於弊。在對抗癌症的路上,可以用更輕鬆的心情與態度來面對。
本文作者:張晉銓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