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肝癌的早期與晚期復發機轉及其治療策略

肝癌是全球第三大癌症死因也是台灣男性癌症死因的的第一位及女性的第二位,慢性B型與C型肝炎是肝癌兩個最重要的病因,在台灣以慢性B 肝炎病毒感染為最重要的病因,而高量的B型肝炎病毒複製引起持續的肝炎與肝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手術(包括腫瘤切除與肝移植)目前仍是根治的主要方法。局部消融術(local ablation)包括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對單顆且小於5公分直徑或三顆以內且每顆小於三公分的腫瘤,可達到與手術相當的療效。局部注射酒精等則適合作為對小於3公分直徑的腫瘤治療的另一種有效選擇。然而術後的復發仍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的死因。大多數的肝癌復發發生於手術後兩年內,定義為早期復發,分子分析証明這些復發的肝癌大多和原先切除的肝癌同株,顯示由轉移而來。腫瘤大小、數目與靜脈血管侵犯等是轉移的危險因子。至於什麼機轉造成這些危險因子與轉移,以往並未完全明瞭。肝癌復發發生於手術後兩年後,定義為晚期復發,分子分析顯示這些復發的肝癌大多和原先切除的肝癌不同株,也就是說又發生了第二個原發肝癌。肝癌發生相關的危險因子可能是發生第二個原發肝癌的原因。

表皮細胞間質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不僅在胚胎發育上很重要,也在癌症的侵犯與轉移扮演關鍵的角色。我們最近的研究(Hepatology 2009)主旨在探討(1)表皮細胞間質化在肝癌的進行與轉移的角色,(2)闡明表皮細胞間質化的主要調節者: Snail與 Twist對肝癌的轉移是否有相加的效果,(3)探討為何C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癌較易復發。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術切除的肝癌組織中,60.2%呈現細胞膜E-cadherin 表現的減少,51.5%呈現非細胞膜
本文作者:吳肇卿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