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淺談婦女痛經

當女性從初經開始至更年期期間,通常每月會有一次生理期,但多數女性往往被每月一次生理期的痛經所苦惱。

什麼是痛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陳重嘉解釋,凡是生理期前後或行經時,發生下腹疼痛或痛及腰背,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者,稱之為「痛經」,而且常伴有頭痛噁心、嘔吐、倦怠、下腹絞痛、乳房脹痛、情緒變化等令人困惱的症狀。

一、痛經的分類:

陳重嘉表示,痛經是一種症狀,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類:

1.原發性痛經:
在無任何可見的病理因素造成痛經才可下此診斷。週期性疼痛始於經前幾個小時或月經來以後,可維持48到72小時。經痛性質為痙攣及陣痛,主要症狀一般是從下腹部疼痛開始,嚴重者可放射延伸到腰薦椎、後背部及大腿處。最劇烈疼痛常發生在經期第一天內,疼痛很少超過兩、三天,而隨著年齡增加及分娩,症狀會減少或消失。

2.繼發性痛經:
是因骨盆腔內生殖系統有病理疾病而引起的經期疼痛。婦女原來不會有經痛,後來才開始有經痛且症狀越來越厲害。通常始於月經初潮後數年,無論有無排卵週期皆可能發生。除了經期疼痛外,疼痛也可能發生在月經來前一週並持續至月經結束以後數天。

陳重嘉說,導致繼發性痛經原因很多,最常見原因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骨盆腔炎、子宮肌瘤、子宮先天性畸形、子宮頸管狹窄等。

二、痛經的治療

陳重嘉指出,從中醫角度來看,痛經發病原因有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六淫為害等不同原因,也有因子宮發育不良或畸形等器質性病變發生痛經,其發病機理一般以「痛則不通」概括之,其臨床論治則在於使其「通則不痛」。

他說,婦女在經期及月經前後,生理上衝任的氣血較平時變化急驟,此種特殊生理狀態易受致病因素干擾,加之素體因素影響。若致衝任、胞宮氣血運行不暢,則「不通而痛」。或致衝任、胞宮失於濡養,則「不榮而痛」。臨床常見有氣滯血瘀,寒凝胞中,濕熱下注,氣血虛弱,肝腎虧損等所致的虛實不同痛經證型,需經由辨證給予適當治療。

三、居家自我保養

1.穴位按摩:腎俞、氣海、關元、三陰交、腰陽關、阿是穴。每個穴位按摩幾秒鐘。

2.耳穴按摩:子宮穴、內分泌穴、交感穴等。

3.藥膳:當歸粥。

用法:經前3∼5天開始服用;每日1∼2次,溫熱服。
療效:行氣養血,活血止痛。適用於氣血虛弱型痛經,經血量少,色淡質稀。

四、痛經的預防

1.月事期間避吃生冷食物:陳重嘉建議多喝溫水、熱湯可以減輕下腹不適,尤其腸胃功能不佳女性,經前和經期應忌食生冷寒涼食品,如冷飲、冰淇淋、生拌涼菜、螃蟹、西瓜等,以免痛經加重。

2.月經前少食高鹽食物:在經前吃太多高鹽食物,易使經期出現頭痛、不安、激動易怒、全身腫脹等現象。所以月經來潮前,應多食低鹽清淡食物。此外,生理經間應少飲咖啡、茶、可樂,少吃巧克力等含咖啡因食物,切忌飲酒。

3.熱敷下腹:除能舒緩痛楚,也有預防經痛效果。尤其風寒濕冷侵襲易引發痛經,因此生理經間要注意保暖,洗熱水浴、泡溫泉,可加速血液循環,讓緊張的肌肉和神經得到鬆弛。

4.充足睡眠:在生理期期間盡可能休息,保持充足睡眠及規律生活,切勿熬夜。

5.適量運動:多做運動不僅可強化體能,亦可幫助身心鬆弛,減輕經痛帶來的痛楚。陳重嘉提醒,不要做劇烈運動,特別是避免游泳、滑水等水上運動。建議可適當散散步,做一些簡單舒緩體操動作,如瑜伽中的彎腰、放鬆等動作,有助於改善痛經問題。

6.暫停性生活:經期不慎房事,既易耗傷腎氣,又易招致外邪侵入,引起痛經等疾病。

7.少食酸性食物:酸性食品具有固澀、收斂特性,會使血管收斂、血液澀滯,不利於經血運行和排出。因此痛經者應盡量避免在經期使用此類食物。酸性食物包括米醋、酸辣菜、泡菜、石榴、櫻桃、檸檬等。

8.禁吃食品:月經期間女性凝血機能最差,以方便排出經血。阿斯匹靈、魚油和銀杏等類食物會妨礙血液凝結,所以不要在月經期間服用,以免經血流失過多。

另外,部分痛經婦女月經量較多,再吃辛辣燥熱、刺激性強的食品會加重骨盆腔充血、發炎,或造成子宮肌肉過度收縮,而使痛經加重。所以像辣椒、胡椒、大蒜、蔥、薑、韭菜、榴蓮及辛辣調味品等,痛經者應該盡量少吃或不吃。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