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以災民為中心進行心理重建

台灣位處颱風及地震帶,時常遭受天然災害侵襲。然而此次莫拉克颱風導致88水災,造成南部許多地方重創,如小林村滅村、林邊淹大水,至少有數百人罹難,影響同胞及財產損失不計其數,至今仍待恢復重建。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說,在災難發生最初期,以急難身體創傷救助為主,儘量拯救生還者。但在心理層面,因災民經過重大災難,急性期可能出現創傷後症候群症狀,且長期則會出現各類可能的精神疾病。

郭千哲指出,如何以災民為中心,進行心理重建是相當重要,例如早期災民未必會求助精神科,但宗教慰藉力量很重要,如透過教會聚會,或各種宗教法會安慰人心。之後,如何早期確認高危險群,透過公衛護士、衛生室或衛生所,轉介至精神醫療也很重要。

他表示,離921中台灣大地震,今年已屆10年。當時由一些機構認養災區重建,而臺北巿政府衛生局與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參與南投國姓鄉及台中石岡鄉心理重建,投注不少心力。當時透過當地公共衛生護士轉介,訪視不少罹難者家屬,以及房屋半倒和全倒的個案。

在120位罹難者家屬中,郭千哲發現,精神疾病盛行率依序為創傷後症候群(36.7%)、重度憂鬱症(15.8%)、適應性疾患(10.8%)、酒精使用疾患(3.4%)等,女性明顯高於男性。

郭千哲解釋,在危險族群方面,創傷後症候群以女性居多;重度憂鬱症則以女性、有慢性病,及對地震之初反應為麻木者為主。有92.5%與家人同住,46.7%曾尋求民俗治療。創傷後症候群有25.0%曾向醫療機構求助,重鬱症則為26.3%,推測以傳統醫療機構為基礎防治嚴重個案效果有限。因此需進入社區發現個案,並持續追蹤以評估病程及療效。

當時有次趁著義消隊員作上課衛教,課後舉辦一場輕鬆聯誼以交誼及減壓。這些義消都是在地震後協助救援的人員,他們負責救人及搬運屍體等。

郭千哲說,以正式上課講習方式效果有限。但後來在烤肉活動時,這些男性隊員開始提起當天情形,甚至有些人搬了四十具遺體。有人亦提到失眠、焦慮及對死者歷歷在目的經驗,亦有人這一年來性功能障礙,期望尋求幫助。救災需有彈性,需要跟他們有更近距離的接觸,較可能了解他們真正所遭遇的問題。

郭千哲提醒,災後心理復健是長期,各個年齡層可能浮現不同問題。例如小孩應能就學,成人應能就業,若無所事事,或無法符合應有社會角色,即可能產生問題。若體重明顯變化(如減輕),或似乎變了一個人,或緊張或憂鬱,則應提早轉介就醫評估。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