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小兒腹部急症─腸套疊

廖小妹是一位十一個多月大的小朋友,因為哭鬧不安及解血便被帶來本院急診求診,經問診及身體檢查後,由於擔心為腸套疊,故幫小朋友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一段具靶子似(target-like)之圖形,緊急會診小兒外科醫師後,安排食鹽水灌腸後成功灌通腸子。

前言
腸套疊 ( Intussusception ) 是小兒常見的腹部急症之一。所謂腸套疊就是近端的腸子套入遠端的腸子內,因而造成腸子的阻塞。大部分的腸套疊為迴腸-結腸型約佔80%至90% ,盲腸-結腸型約佔15%,其餘較少見為小腸和小腸型的腸套疊。

腸套疊好發於三個月大至六歲之兒童,約80%病例發生於兩歲前。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四倍,其好發季節為春天及秋天。到目前為止腸套疊的發生原因尚不清楚,可能的原因有腸胃炎,中耳炎,過敏性紫斑症(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上呼吸道感染,淋巴增生,Meckel 氏憩室,腸息肉,神經纖維瘤,複製腸管,血管瘤,惡性淋巴瘤與囊狀纖維化等。

臨床症狀
腸套疊主要有三大症狀,分別為腹痛,嘔吐及解血便。 其典型症狀為突發的痙攣性腹痛, 小朋友會一陣一陣哭鬧,每隔十至二十分鐘就會痛一次, 腹痛時兩腳會彎曲至腹部, 但不痛時可以正常活動。此外初期嘔吐多為吐奶或食物, 但隨時間若腸子未解套, 就會漸漸出現黃綠色膽汁的嘔吐物。另外在幾個小時後, 約60%病例會解出草莓果醬顏色的大便, 之後病人也會漸漸顯得倦怠。迴腸-迴腸型腸套疊其臨床症狀比較不典型,多以小腸阻塞之臨床症狀為主。

診斷
在幫小朋友做腹部檢查時,約70%病例可摸到類似香腸之硬塊,多在右上腹摸到, 且在腹痛時更加明顯。有時在作肛診也可見手套上沾有血性黏便,更能支持腸套疊的診斷。

若臨床症狀及身體檢查高度懷疑為腸套疊,就可以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腹部超音波診斷之準確率幾乎高達100%,除了少數情況如:嚴重脹氣或嬰幼兒一直哭鬧無法配合檢查。腹部超音波檢查若發現一段具靶子似(target-like)之圖形;腸尾端發現一個甜甜圈似(doughnut-like)之圖形;就可確定診斷為腸套疊。除了腹部超音波檢查以外,下消化道攝影也可以輔助診斷。

治療
在治療方面可以分為內科療法(鋇劑或食鹽水灌腸)及外科療法。如果腸套疊的症狀發生在四十八小時以內,可以先嚐試鋇劑或生理食鹽水灌腸,約70至90%病例可以灌通。但若腸子套住已經超過四十八小時,使用鋇劑或生理食鹽水灌腸,成功灌通的機會約50%。使用鋇劑或生理食鹽水灌腸,約0.5至2.5%的機率會腸子穿孔。一旦小朋友已經出現休克、腹膜炎及腸子穿孔等症狀或使用鋇劑或生理食鹽水灌腸失敗,就必須立刻接受手術治療。

手術時會視腸子套住之鬆緊程度和腸壁發炎的情況,如果腸子已有壞疽的現象,就必須切除腸子。有時候在麻醉後,手術時找不到腸套疊,這是因為小朋友經全身麻醉後,腸壁肌肉會放鬆而自動解套,這時醫師應檢查腸子有無任何構造異常。

預後
腸套疊若在24小時內診斷及治療,其預後較佳,但若延遲診斷及治療,則易造成小朋友生命危險。腸套疊在使用鋇劑或生理食鹽水灌腸灌通後之復發率約為10%,而手術後之復發率約為2%至5%。


本文作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急診科 林錦春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