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道聽不塗說】長期吃中藥對腎臟有害嗎?

【道聽不塗說】長期吃中藥對腎臟有害嗎?_圖1
有此一說:

因自己長期吃中藥調體質,但人家說中藥也是藥,吃多對腎臟不好是真的嗎?謝謝。




KingNet藥物諮詢特別門診藥師回答
吳宗修藥師

這就要看您服用中藥的目的為何。若是以治癒急性症狀為主,就不宜長期服用,若是以改善體質,調養身體為主,就可以長期服用。尤其是過敏性疾病,或虛弱體質,往往都需要長期的治療,不是一兩帖藥就能夠收效的。

至於長期服用中藥的話,若有以下類的事項宜多加注意:

第一、文獻報告中證實有劇毒的中藥,像重金屬如硃砂、傷腎臟及致癌物如含馬兜鈴酸的藥材:馬兜鈴、青木香、關木通、廣防己、天仙藤等。在中醫典籍中,就有警告不可多用。而今又有科學的研究證明,故宜謹慎。

第二、治療重症疾病,有時候還是會用到一些有微毒的藥材,需要經驗、以及仔細小心使用。

第三、正統中醫,是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病人有什麼樣的體質,就用什麼樣的藥,病人的體質有轉變,也就要換藥。絕不能亂套成方、或是聽信偏方。目前所發現中藥致毒的明確病例,多是不正確使用中藥所致。藥性與體質不合、過量或長期的使用某一種藥物或成方。錯誤的使用方法,比起有毒藥材,害人更甚。

第四、是藥三分毒,中藥溫和不傷身體,那是廣告詞。造成人類病痛的最大原因,還是病人自己的生活習慣。所以並不鼓勵漫無目的長期用藥,配合飲食、運動、氣功、生活習慣的調整、心理因素的重整,往往才是疾病「斷根」的契機。


KingNet中醫內科中醫師回答
葉宗仁中醫師

*因自己長期吃中藥調體質,但人家說中藥也是藥,吃多對腎臟不好是真的嗎?謝謝
《長期吃中藥》不僅對腎臟不好,也會傷肝。
建議你應找合格且有經驗中醫師依照體質為你調理才是。
常吃會傷腎肝的中藥!!! 列出讓你參考
中藥名 功效 :
【蒼耳子】 主治:風寒頭痛,目暗,鼻淵,齒痛,濕痺,四肢拘攣 。

【山慈菇】 主治:咽喉病如肩桃腺炎、喉頭發炎、聲帶發炎、喉壁炎

【黃藥子】 主治: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結核,咽喉腫痛,吐血,咯血,
百日咳,癌腫。

【石榴皮】 能濇腸,止瀉痢下血,崩帶脫肛。

【何首烏】 止心痛、益氣血、烏鬚髮、悅顏色、長筋骨、益精髓。

【艾葉】 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

【桑寄生】 補肝腎、堅筋骨,益血,追風濕、去痺。

【蘇鐵 】 理氣、活血、解毒、化痰、止咳。

【貫眾】 清熱、解毒、止血、止痢,殺蟲功效。

【七日暈】 急性胃腸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尿路結石。

【合歡皮】 強壯興奮,解鬱安神,和血利尿,消腫止痛 。>

【龍葵】 療喉頸癌、聲帶癌、子宮癌 。

【土荊芥】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利尿、殺蟲。

【薄荷】 腹氣脹、吐瀉、消化不良、理氣消脹。

【大風子】 祛風,攻毒,殺蟲 <詳細內容>。

【半夏】 可鎮嘔、袪痰,治噁心及咽喉痛。

【常山】 清熱利水,驅蟲催吐。

【松蘿】 主治寒熱病、頭痛、咳嗽、失眠、淋病、陰囊發炎。

【川揀子】 主治:氣分積聚之胃痛、脅下痛、腹部脹痛。婦女腹脹氣滯。

【柴胡制劑】 退熱,疏肝解鬱,升陽氣。

【篦麻子】 主治:子宮脫垂,脫肛、大便秘結、濕疹搔癢、破傷風。

【款冬】 咳嗽,氣喘,肺虛,久咳。

【天花粉】 主治:熱病煩渴,肺熱燥咳,內熱消渴,瘡瘍腫毒

【麝香草】 提振精神、消除疲勞、強心、抗風濕、減輕婦女經痛。

【旱蓮】 補腎止血,黑髮烏髭 。

【五色梅】 消腫解毒,祛風止癢。濕毒,疥癩,毒瘡。

【油桐子】 大小便不通、兒童肺結核、癆咳、小兒疳積、牙齦腫痛、精神失常。

【臭草】 主治:蛔蟲病,鉤蟲病,燒蟲病;皮膚濕疹,騷癢。

【棉籽】 補腎強腰、催乳、止痛、止血,治療氣喘、氣管炎。

【及己】 有抗菌消炎,活血消腫。

【金不換】 止血,祛瘀,活絡,止痛,解毒。

【藜蘆】 可治高血壓、小兒癇風;治疥癬、頭痛。

【漢防己】 主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疹瘡毒,高血壓症。

【罌粟】 有鎮痛、斂肺功效,可治療神經性頭痛、慢性腸炎、久咳喘息、胃痛、
偏頭痛。

【鴉片】 治嘔逆、下痢、腹痛。

【商陸】 治水腫、腳氣、咽喉疾病。

【毛冬青】 有暢通血脈,消腫止痛,解毒之功效。可治冠狀動脈硬化之心臟病
及心絞痛。

【澤瀉】 小便不利,水腫;泄瀉,尿路感染。

【蒲黃】 有收斂止血、袪瘀止痛的功能。

【槐花】 降血壓,能降低血管通透性

【雷公藤】主治:白血病、肝癌、鼻咽癌、肺癌以及癌症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

【八角蓮】 可當瀉劑,亦可當蛇、蟲咬傷之解毒藥

其他傷肝也傷腎中草藥:虎仗、關木通、苦揀皮、土細辛、番瀉葉、白消容、三十六蕩、金果欖、雅膽子、相思子、紫莖牛膝。
合格且有經驗中醫師開出的《中藥及草藥》是講求針對個人體質的《適合劑量》,一般劑量都只有幾錢、幾兩,不傷肝也不會傷腎。如果相信《偏方》長期且大量服用,反而傷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