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淺談人工肘關節

曹女士50歲,因左肘疼痛、活動困難無力,導致無法洗臉、拿碗吃飯,至市立聯合醫院求診,經理學檢查發現曹女士左肘變形壓痛、肌肉萎縮、活動度為30-90度,X光顯示左肘重度關節炎,故進行人工肘關節置換,現在肘關節活動度為0-130度、無痛,且可進行日常生活各種活動。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醫師蕭逸民指出,肘關節在人體上肢中的活動佔多數,其主要是由各個肌肉及側韌帶、肱骨、橈骨尺骨所共同構成,並經由骨頭形狀互相楔合而達穩定結構。在日常生活中,可承受3倍體重力量,在一般活動度約0-150度,伸展時約外翻11度,屈曲時於內翻6度,當肘關節受到傷害,可能導致日常生活的活動受限、疼痛。

他說,在人工肘關節演進過程中,早期治療肘關節病變,主要是切除骨頭以換取活動度,隨之使用部分金屬固定式關節置換,演變至最後才有半契合型,目前我們最常使用且效果最好就是半契合型人工肘關節。

蕭逸民表示,治療主要目的是解決疼痛、有合理活動穩定性及活動度,會接受人工肘關節的主要原因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最主要且效果最好,其次是損傷性關節炎、肱骨沒有癒合導致不穩定,以及肘關節僵直和骨腫瘤切除後。

美國紐約梅約醫院報告指出,置換人工肘關節的患者,5年的追蹤效果約83%為良好,10-15年的追蹤也有75%滿意度,類風濕性關節炎可達90%滿意度,但再置換過的比率是20%,最主要併發症是尺神經麻痺,但多在數週至數月均可恢復,其它有深部感染、傷口感染或關節不穩定。

蕭逸民說,人工肘關節的問世,改變並改善以往因肘關節問題而導致的疼痛、不穩定、僵直以及妨害日常生活,也使病人可獲得自尊與肯定。
本文作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