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不痛不癢的息肉也會變成癌!

50歲男性,無腸胃息肉、癌症家族史,也不抽煙喝酒,身體無任何不適,在體檢中發現有大腸息肉,切除後經病理化驗為管狀腺瘤,目前定期做腸鏡檢查追蹤。

36歲女性,在兩週內血便兩次,平時排便習慣正常,無體重減輕,大便軟而不費力。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有多個大小形狀不一的息肉,其中最大者作切除,檢驗結果為管狀絨毛腺瘤。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指出,根據統計,在胃鏡檢查時,有1%會發現有胃息肉;大腸鏡檢查時,有15-30%會發現有腸息肉。發現息肉的比例有增加的趨勢,可能是因為對健康檢查的觀念改變,做胃鏡、大腸鏡的人數增加,因此發現息肉的人數也增多。另外,飲食習慣的改變,高熱量、精緻化的飲食,也是造成罹患息肉人數增加的可能原因。

什麼是息肉?王志堂表示,胃腸息肉是指消化道管腔內黏膜所長出的贅肉,在切除後仍有復發的可能,可以是單一個或多個,小至1公分以下,大到10公分以上,好發於直腸、乙狀結腸,發生率男女相當,隨年齡增加而增加。胃息肉演變為癌症的機率不高;但腸息肉大小大於1公分以上,外觀呈現扁平隆起狀,病理組織為絨毛樣的腺瘤,演變為癌症的機率較高。胃息肉會依據大小、外觀,來決定是否需要切除;而腸息肉轉變為癌的機會較高,因此一定要切除。

息肉可分成:
1.非家族性息肉:
(1)增生性-最常見,癌變機會小
(2)發炎性
(3)腺瘤性:a.管狀腺瘤b.絨毛狀腺瘤c.兩者混合型

2.家族性息肉-遺傳病,易發生大腸直腸癌。
有何症狀?王志堂說明,一般罹患息肉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部分會有血便、下腹痛、水瀉,或糞便粘液特別多,少部分會出現體重減輕的情形。

治療方面,以切除為主,根據統計,腸息肉未做切除,五年後有2.4%會演變為癌症,十年後有8%,二十年後有24%。腸息肉切除後可降低發生大腸直腸癌症的機率約76-90%,息肉切除後的復發率約30%。

高危險群有哪些?王志堂說,年齡大於50歲、大腸息肉病史、大腸息肉家族史、大腸癌家族史、抽煙、喝酒、高脂肪飲食習慣、體重超重、缺乏運動者,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高危險群。

哪些人須接受大腸鏡檢查?王志堂表示,會建議下列四種族群定期接受檢查,減低罹患癌症的機率:
1. 息肉高危險群
2. 缺鐵性貧血男性
3. 大便潛血陽性反應
4. 更年期後缺鐵性貧血女性

最後,王志堂提醒,目前認為大部分大腸直腸癌是來自腺瘤,這種由腺瘤演變成癌症的過程已從流行病學、臨床病理學及分子選擇學的證據得到支持。腸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第三位,因此,罹患息肉的高危險群、缺鐵性貧血的男性、大便潛血陽性反應、更年期後缺鐵性貧血的女性,都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息肉,及早切除,才能有效的預防預防大腸直腸癌。


新聞資料來源: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
本文作者: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 王志堂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