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有一天臍帶血銀行可能被牙齒銀行取代!

隨著科技的進步,幹細胞的發展及應用越來越廣泛,甚至可以救人一命。人體幹細胞的來源很多,包括臍帶血、骨髓甚至乳牙,目前已能成功地自成人牙髓中分離萃取出幹細胞;然而臍帶血的保存一生只有一次機會,而骨髓的抽取又是相當地不舒服,牙齒的保存卻已能提供一個很好的幹細胞來源。

臺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主任李勝揚教授秉持「使用自己的牙齒最好」的理念,特別與日本國立廣島大學合作,創立台灣第一家保存恆牙的牙齒銀行,主要在保存牙齒的活性,將來不僅可提供患者自己缺牙區的再植回,更可應用在未來幹細胞臨床上的各項發展,讓因為齒顎矯正需求或智齒、多生齒等原因而拔除丟棄的牙齒不再是醫療廢棄物,並且得到再利用,可說是一項環保且先進的技術。

牙齒的再植與自體牙齒移植手術在臨床上的實際執行已經發展很長一段時間,而且技術成熟,台灣現行的健保制度對於兩種手術皆有補助,可行性高且具廣用的臨床價值。臨床上,接受齒顎矯正的病人常常會遇到為了將牙齒排列整齊而需要拔除健康完好的小臼齒或是其他牙齒,但病人總是會認為將健康的牙齒拔除後棄之可惜。「北醫牙齒銀行」的設立,可以將沒有嚴重齲齒與牙周病的健康完好牙齒進行短期或長期的冷凍保存,以便將來缺牙時或者是在其他缺牙區,將健康的牙齒植回自體口腔中。

雖然目前人工植牙技術成熟普遍,但是自體牙齒周圍的牙周韌帶能夠提供人工植牙所無法達到的自體感受,其咬合承受力亦是人工植牙的1.67倍,因此自體牙齒的植回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缺牙治療選項。

「北醫牙齒銀行」與日本廣島大學牙齒銀行共同合作,利用專利研發之程式降溫儀,藉此避免因為冰晶的形成所造成的細胞受損。

日本在平成元年(西元1989年)由厚生省與齒科醫師會提出「8020運動」,意即希望國民口腔健康水準能提升到高齡八十歲仍然擁有二十顆自己的牙齒可用。這項運動再度喚起了所有牙醫師甚至全國人民對於保有天然自身牙齒的注意。「牙齒銀行」便是順應此一觀念之高科技產物。

自體牙齒移植分為將患齒拔除後直接移植或是創造空間後再做移植,兩種方式的手術難度都不會比人工植牙複雜,加上費用較為便宜,恢復期較短,對患者而言是完全有利的治療方式。在日本廣島大學的「牙齒銀行」已有1600顆牙齒儲存,而106例植回的結果中,更有高達95%的存活率,證明「牙齒冷凍保存」結合「自體牙齒移植」已經是相當穩定且成熟的技術。

在現今普世價值觀為「自己的東西最好」之前提下,可以用的東西就不須要丟掉。目前國人65歲以上擁有20顆牙的人口不到六成,也就是說至少百萬國人有儲存牙齒的必要。缺牙的患者將來不再只侷限於傳統假牙與人工植牙兩種治療選項而已。

骨髓幹細胞的取得具侵入性,臍帶血是父母預留給寶寶的幹細胞來源,唯有牙齒是每個人都不難取得的幹細胞來源。北醫牙齒銀行提供牙齒冷凍保存,使消費者能有再植的機會,同時也積極拓展服務項目到幹細胞科技的研發,足以媲美乳牙幹細胞之應用,以提高儲存牙齒的更大附加價值。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醫學大學
本文作者:臺北醫學大學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