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聯考日期逼近,考試焦慮勿輕忽

每到考季,學子飽受考試焦慮之苦。一名國三女學生出現拉肚子、焦慮、睡不著和手心冒汗等症狀,在心情浮躁、注意力不集中下,根本無法專心讀書,經老師建議到精神科求診,在服用低劑量抗焦慮藥物後,症狀隨即獲得改善。醫師提醒,除了考生要學習放輕鬆以外,家長的態度也很重要,與其每天告訴孩子「考不好沒關係」,不如刻意忽略考試的話題,安排一些輕鬆、溫馨的活動,讓孩子「感受」到,而不是「聽到」爸媽的「沒關係」。

大林慈濟醫院斗六門診部身心醫學科醫師何海表示,考試焦慮症候群在醫學上稱為「適應障礙伴隨焦慮」,許多身體症狀都跟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屬於焦慮的症狀,可以說是壓力造成暫時的自律神經失調。

何海指出,除了考試本身的壓力以外,個人對考試的「內在語言」也可能帶來壓力,包括對考試所認定的意義、自己及家長對成績的期待、對自己表現的評價等,也可能造成考生緊張、焦慮。研究顯示,女性、家中老大或是獨生子女、父母過度保護、過度嚴格或是期待過高,都較容易出現考試焦慮,家長是高教育程度或是高社經地位、單親家庭、老師態度較權威、同儕競爭激烈的學生,也較易出現考試焦慮的情形。

有考試焦慮該怎麼辦呢?何海表示,如果考生長期都有焦慮的問題,可以尋求心理師、輔導老師或學習方面的專家,用認知行為治療的方法,改變自己的內在語言,糾正關於考試不正確的想法,學習全身肌肉放鬆等。另外,父母的態度非常重要,許多父母常說「我們都沒給他壓力啊!每天都跟他說考不好沒關係,他有什麼好緊張的!」但卻常不自覺地說誰家的兒子考上建中,誰家的女兒考上台大,這些不經意的言談更具殺傷力。父母如果不在意,何需每天都說沒關係?

到了考前,或是考試當天,父母宜先克服自己的「內在語言」,接納孩子的緊張焦慮,靜靜聽孩子說說他的擔心與不安,告訴他爸媽也有緊張的經驗,讓他覺得緊張是正常的。

如果考生持續出現煩躁、失眠、冒汗、胃痛、頭痛、噁心、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僵硬酸痛、頻尿、頭腦一片混亂或空白,或拉肚子等症狀,嚴重到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唸書時,就必須就醫,接受暫時的藥物治療。何海表示,低劑量的抗焦慮藥物可以顯著的緩解這些症狀,考完試後在醫師指示下逐漸減藥,壓力解除後並不需要維持治療。


新聞資料來源: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大林院區
本文作者: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大林院區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