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寶寶應該要怎麼吃才不會食物過敏?

根據環保署的調查,愈來愈多孩童有過敏的毛病。1996 年一項針對國內十三至十五歲國中學童的調查顯示,氣喘病的發生率為 10.20 % ,比起 1974 年所調查的數字 1.30 % ,廿年就增加了八倍。

過敏就是當接觸或吃到對一般人無害的過敏原或食物時,身體的免疫系統卻誤把它當作是有害的入侵物,就發動了圍剿的反應,包括釋出抗體和大量的組織胺到全身血液中。當組織胺作用在眼、鼻、喉嚨、肺、皮膚和消化道上就發生各種不同的反應,例如:流鼻水、流眼淚、氣喘、呼吸困難、皮膚發疹、水腫,或是腹絞痛、腹脹、腹瀉等。過敏的反應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但因為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和腸胃道尚未完全成熟的關係,發生過敏的機會居多;而且父母若是有過敏體質的,所生的小孩有過敏可能的機率是三分之一∼三分之二。

嬰兒期對牛奶產生的過敏算是最早的食物過敏。餵母奶比嬰兒配方奶較不會引起過敏,應鼓勵母奶哺餵,並且哺乳的媽媽應盡量避免食用自己可能會過敏的食物。有過敏體質的父母最好在寶寶六個月以後才給予副食品添加,而高過敏原的食物,例如:小麥、蛋、魚貝類、花生堅果類、黃豆、巧克力、草莓、柑橘類等,更要延至一歲以後才添加。添加副食品時,要記得一次只能添加一項並觀察餵食後寶寶身體和情緒的反應。

過敏的症狀有些會隨孩子長大而消失,而有些則從一個器官系統轉向另一個器官系統。可能幼兒時期的腹絞痛或濕疹的問題消失了,卻出現了過敏性鼻炎或氣喘,或是轉變成其他潛藏性的過敏反應。自然醫學的研究者就宣稱,慢性偏頭痛、異常好動、關節炎、水腫、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都有可能是潛藏性的食物過敏所引起,但這個可能的病因卻經常被主流醫學所忽略。其實,我們只要試著從飲食上做一些改變,若因此能得到症狀緩和或改善,就可以推論病症與食物過敏的相關了。

在醫院常被用來鑑別過敏症的方法有「皮膚試驗」、「血液試驗」,我們也可以執行「剔除過敏原飲食法」來鑑別過敏症和過敏原。方法就是將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全部從飲食中先排除,大約二至三週不吃這些食物,等過敏症狀完全消除之後,再一一將食物帶回飲食中,然後再看每加入一種食物之後所產生的反應來找出過敏原,就像嬰兒副食品添加時的步驟一樣。進行這樣的試驗期間較長,一定要確保攝取到均衡且足夠的營養素。為了避免長期的飲食不均衡而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對於曾發生過敏的食物應該在不吃一陣子之後,再嘗試一、二次以確認是否該種食物真會導致過敏,如果是,才需遠離該食物,否則,過多而不必要的飲食禁忌反而會影響了孩童的生長與發育。

治療過敏可從藥物及食物兩方面下手。藥物治療方面的目的是減輕過敏的症狀並預防嚴重過敏反應所引起的傷害,而飲食方面除了盡量避免過敏原之外,我們也可以注意營養素的補充以強健身體的免疫系統並幫助減輕過敏的反應。

首先要調整食用油的比例,攝取足夠的ω-3必需脂肪酸。因為 ω-3 必需脂肪酸在身體內所合成的「前列腺素III」(傳達抑制過敏反應訊息的物質),可以和 ω-6 脂肪酸系列所合成的「前列腺素 II 」(傳達激烈反應過敏訊息的物質)產生抗衡,達到抑制發炎,減少過敏反應的強度。因為日常飲食中我們從烹調油、玉米油中攝取到很多ω-6 脂肪酸,而 ω-3 必需脂肪酸就相對不足。因此有過敏體質的人要先控制食用油量,減少高油脂的食品,並以 ω-3 較高的芥菜籽油、黃豆油為主要的烹調油來平衡。並多攝取含ω-3 豐富的魚油(來自深海魚類)及堅果種子類的核桃、亞麻仁籽。

另外,維生素A可以幫助上皮黏膜細胞合成並分泌醣蛋白,覆蓋於細胞表面保持濕潤,維持細胞完整性與正常的功能,所以維生素A可以減少由呼吸道、腸胃道侵入體內的過敏原,誘發過敏的機會。維生素C、維生素E是抗氧化劑,可以保護器官組織,減少被自由基破壞。並且根據研究,維生素C和泛酸(維生素B5 )不足時,腎上腺素的分泌會下降或不足而加重過敏的症狀。因此,每日均衡飲食,攝取豐富而新鮮的蔬果來獲得足夠的維生素A、C、E,也是保護身體、對抗過敏必須做好的基本功。


新聞資料來源:台東基督教醫院
本文作者:台東基督教醫院 張靜芬營養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