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預防A型肝炎,新時代新做法

公共衛生政策之施行可改變國民之健康狀況與疾病分布情形,如大規模預防注射有效的控制了德國麻疹之流行及B型肝炎帶原率。1970年代台灣地區籠罩在B型肝炎及其肝硬化、肝癌等嚴重後遺症之陰影下,政府於1982年強力立法執行「免洗餐具」使用,提倡「公筷母匙」,希望防治B型肝炎,但事後證明該政策反而非常有效的防治了A型肝炎,明顯影響了A型肝炎之流行型態。1980年前台灣地區屬於A型肝炎高感染地區,大多成年人口都具有免疫力,也未傳造成大流行,隨著極注重清潔之飲食文化進步,讓A型肝炎幾乎不再存在我們周圍,但卻塑造了一個幾乎沒有A型肝炎免疫力的世代。

A 型肝炎是一種會自然痊癒的急性疾病,為一RNA病毒感染所致,經由糞口途徑感染,感染後約經2-6星期的潛伏期而發病。急性肝炎病患中的 0.1–0.5 %,可能導致「暴發性肝炎」,而在很短幾天到幾星期內就死亡的病例,其他絕大部分的病人都在2-6星期內,症狀就會自然消失而終生保有抵抗力,而不會再被感染。兒童感染此疾一般症狀輕微,若成人感染則症狀嚴重且可能導致猛爆性肝炎。A 型肝炎的感染與該地區之環境衛生、飲食衛生的良寙,有很大的關係。

於2005年針對台灣南部幾家公司員工年度健康檢查結果之A型肝炎抗體IgG-anti-HAV加以分析,發現A肝抗體陽性率為22.0%。以年齡別分組分析其HAV陽性率發現隨年齡遞增。1982年以前出生者更明顯大於1982年以後出生者﹝25.3% vs.2.7%, p<0.001﹞,而1985年後出生者陽性率更為0%。比較國內過去20年有關A型肝炎流行病學研究結果,發現1982年後出生者(20歲以下)並未如過去研究結果顯示於10-15歲間有明顯增加達到A肝抗體陽性率60%以上,而產生自然免疫之情形。

醫學文獻記載1988年上海地區曾因受污染的毛蚶引起A型肝炎大流行,病例數估計高達31萬之多,可見A型肝炎流行的可怕。而台灣過去雖未傳A肝大流行,但於各地山地部落因飲用水污染及飲食環境欠佳所造成小規模流行卻從未間斷。隨著國人出國旅遊之頻繁,很多國人需經常出入或居住於臨近的大陸和東南亞地區,亦為A型肝炎高流行區,可能造成A型肝炎防疫上的漏洞,因此旅遊醫學界也不斷提醒前往流行疫區旅遊居住的人,若無應A型肝炎抗體應即早接種A型肝炎疫苗,並注重飲食衛生多洗手,避免吃未未經煮熱的蔬菜,和生貝類海產。

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台灣地區因就業就學等原因而必須經常外食人口大量增加。兒童福利聯盟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四成的小孩是三餐老是在外解決的「老外族」,尤其早餐最常外食,高達近七成的外食小孩會在超商買正餐吃。至於大多職場就業人口外食更早已為生活常態。面對此一現象,若飲食安全未能做好確實把關,如何面對蠢蠢欲動之A型肝炎?為避免禁用免洗餐具而導致外食人口日眾且幾乎不具A型肝炎免疫力之年輕族群暴露於爆發A型肝炎流行之威脅,我們特別呼籲:(1)1980年後出生之年輕族群,若尚未接種A型肝炎預防針,應到附近衛生所或醫院檢查;無免疫力者建議接受疫苗接種。(2)加強衛生教育,使民眾對A型肝炎有正確的認知。


新聞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本文作者:財團法人奇美醫院附設南科診所 蘇世斌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