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兒童生長遲緩,「骨齡」比實際年齡少了兩歲!

阿毅母親懷孕40週後,於民國81年在台中仁愛醫院經剖腹順利產下長男阿毅,出生體重3000公克。阿毅除了偶爾感冒,身體大致健康,飲食也很正常。民國92年阿毅升小學六年級時,學校的校護阿姨發現阿毅還是個小不點,身高不到130公分,若和同年齡學童相比,身高低於第三百分位,於是建議家長轉介到醫院內分泌科進一步評估。阿毅父母都不是矮個子,覺得小孩只是成長發育較慢,最後帶阿毅到大里仁愛醫院內分泌科求診。經專科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後,安排阿毅到放射科照左手手腕的X光以分析「骨齡」﹔在門診服用藥物後,到檢驗科抽血檢查荷爾蒙。結果X光的「骨齡」比實際年齡少了兩歲,血中的「生長激素」也不夠。阿毅在門診追蹤了一年,身高長不到4公分,醫師診斷為生長遲緩,就替阿毅向健保局申請生長激素治療。阿毅自從接受生長激素治療後,國中三年來每年都長了將近9公分,目前高一身高追到160公分,已是同齡學生的第五十百分位了。

教育部自從民國89年起要求全國的國小及國中每學期開學時要幫學童量身高體重,只要小朋友的身高在生長曲線圖中低於第三百分位以下,就應該趕快找內分泌科醫師做詳細檢查,及早接受治療以免延誤了成長的黃金時間。林文森醫師指出造成學童矮小的原因很多,包括體質性遲緩、家族性矮小、生長激素缺乏、中樞性早熟、染色體異常、骨骼發育異常等。阿毅是屬於生長激素缺乏,他的體內生長激素分泌量非常低,且骨齡比實際年齡小兩歲以上,有生長遲緩的現象。台灣健保於民國84年開始創辦時,就有給付生長激素的治療。

生長激素是人體腦下腺分泌的一種蛋白質荷爾蒙,可以幫助小朋友長高﹔因為它是蛋白質,會在胃中被消化分解,所以口服生長激素不會有效果,必須要皮下注射﹝在臀部和大腿上輪流注射﹞。生長激素治療是每天晚上睡覺前注射生長激素,治療到骨頭生長板生長的空間密合為止﹝女孩骨齡到14歲、男孩骨齡到16歲﹞。生長激素治療必須在骨齡未成熟前,若治療晚了,骨頭鈣化了,就來不及了。除了配合生長激素的治療,多運動、睡眠充足及飲食均衡也很重要。
本文作者:財團法人仁愛綜合醫院林文森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