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微創手術創造神經外科治療新趨勢

現代醫學曰新月異,只要翻開醫學雜誌,幾乎每一個月都會有更新、更進步的醫學知識或外科技術。當然,各家各派的醫學,總要經過臨床的証實或証據醫學的考驗,才能成為醫學的主流。外科,是醫學的其中一個主流派,它也隨著時間的變遷,知識的累積,而再次分為更專門的領域,神經外科就是其中之一。

這一些年來,醫療設備及儀器的進步,使神經外科在病人的治療上,有更精確的診斷、更優良的手術技術、更好的術後照顧,相對的,病人會有最好的治療效果。這些進步包括了診斷影像中的電腦斷層(64列CT)、核磁共振新等,而許多醫療院所隨著病人的需求,也開始設立神外加護病房、進行專業人員的訓練等期望提供優質的醫療照護水準,幫助病人能夠早日康復。而在醫療設備的演變中,也發展出:顱內壓測量儀器立體定位儀、顯微鏡、內視鏡及針對各種神經功能性的治療(如下背痛、三叉神經痛等等),所有的出發點均是以病人為中心,提供最適切、傷害最小、治療效果較佳的醫療服務給病人。

談到「頭部外傷」,是神經外科治療強項之一,多年來,這類病人的治療都遵循著國外發表的治療原則(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in 1995,updated version in 2000)。在2007年,國內神經外科醫學會綜合了各家醫院的治療經驗,終於發表了臺灣版頭部外傷病人治療的準則,使國內神經外科醫生在此類病人的治療上有更完善的系統根據。此外,顱內壓測量儀器的使用(比對傳統上昏迷指數的監測),讓醫護人員對病情的變化,能更迅速的掌握,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進行處理。這幾年來,國內更引進能監測(除顱內壓外)顱內氧氣的腦組織氧濃度監測探頭(brain tissue oxygen monitoring),對頭部外傷病人的病情及預後,能更深入的了解。

過去,『大醫師、大手術、大傷口』的觀念,到了現在,微創手術的盛行,讓病人手術傷口小,術中正常組織破壞少,縮短復原的時間,減少止痛藥的使用,這些都是微創手術的主要目的。神經外科在微創觀念上,也不落人後。本院神經外科,具備了顯微鏡、內視鏡、立體定位儀等硬體設備,落實了神經微創手術的觀念。尤其是顯微鏡,一直都是神經外科手術的利器,對顱內腫瘤、動脈瘤、動靜派畸型、顱內出血等,甚至是脊椎腫瘤、椎間盤突出、血管異常等手術,顯微鏡能給我們更清楚的視野,更分明的組織界面,讓顱內或脊椎內異常組織能徹底切除。立體定位儀,能抽取顱內腫瘤切片組織,顱內血塊及膿瘍,它架立於病人頭部外,再經過電腦斷層的三度空間定位,而病人只須手術2-3公分的傷口,放入一根抽取細針至定位點,就能取出組織、血塊或膿瘍。內視鏡手術,如腦室內視鏡能治療水腦症、腰椎內視鏡能治療椎間盤突出(骨刺),其中,腰椎內視鏡的進步,從第一代到第二代內視鏡,讓小於1公分的傷口,卻能有更好的視角,把突出的椎間盤清除乾淨。另外,針對周邊性神經病變,如腕隧道徵候群,亦有內視鏡手術,讓病人術後傷口的復原更快。

在神經功能性治療方面,本院備有脈衝式射頻療法(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及雙極射頻椎間盤修復術(transdiscal biacuplasty)。前者針對各種神經痛,如頸椎神經根痛、肩頸酸痛、三叉神經痛等,有很好的止痛效果;而對慢性下背痛,PRF的治療更能達到70%左右的止痛效果。後者針對腰椎椎間盤突出造成的腰酸背痛及下肢麻痛症狀,亦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這兩種治療方式優點在於沒有傷口(只有針孔),屬於門診手術(病人術後即可回家),效果彰顯,且罕見副作用。

醫學一直都在進步,醫護人員也不停的在學習,以期能造就一個更完好的醫療環境。國內神經外科在不同的治療領域,都有不少醫療同仁投入心血,譬如對『神經痛』(pain)的治療,像『幹細胞』(stem cell)的研究,都有不錯的成績,可見國內的醫療,未來仍有無限的希望。
本文作者:財團法人仁愛綜合醫院葉國球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