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道聽不塗說】小朋友記憶力好,死背經典,有助訓練?

【道聽不塗說】小朋友記憶力好,死背經典,有助訓練?_圖1
有此一說:

小朋友的記憶力最好,所以小時候要讓他們多背經典,有助讀書訓練?

常聽老師及朋友提起,幼稚園或低年級的小朋友的記性好,
越早背頌【唐詩】、【三字經】、【弟子規】越好,
而且用硬背、死記的方式最快!
根本不需要解釋,先死背下來,對將來記憶有幫助??

這方法是真的有用嗎?
謝謝!



KingNet臨床心理學科心理師 回答:
張如穎心理師

您好:

從人類認知發展的角度來看您的問題,學齡前階段幼兒的學習應該與幼兒的操作生活經驗的累積和回饋有關,如果只是死記或硬背,充其量只是背了一些文字,對於未來是不是真的有幫助,就難說了。

但是,如果這個硬背或死記的過程,透過強迫的方式要求孩子,這樣的經驗,只會讓孩子厭惡讀書,反而會得到反效果。

KingNet小兒科醫師 回答:
李育軒醫師

揠苗助長、長期對小孩幫助不大!讀書貴在興趣的培養,享受求知的喜悅;強迫死記不能持久,容易抹殺小孩學習成長的興趣。

KingNet腦神經內科醫師回答:
林奕夫醫師

用硬背、死記的方式當然記得最快。但還是要依每個小朋友的資質,有些孩子不見得能記住,倒不必強求一定要做到。有些會成為永久記憶,但可能在長大之後才能體會到詩詞的境界,如果小朋友有興趣,願意跟著背是無妨。

KingNet精神科醫師回答:
張育彰醫師

從前的教育體制比較強調背誦,三字經、弟子規、唐詩三百首等等,都是學習識字的傳統教材,至於成年後這些所謂文學基礎,是否可以發揚光大,還是得看日後的發展際遇,與個別的興趣與才能,但是不可諱言,讓小孩背些詩詞古文,的確曾經是一種教養的典範。

當前的學生國文程度不足的議題,也逐漸引發社會的關注與討論,從小開始適度接觸,也的確可收到比較好的學習成效,兒童的記憶學習能力與潛力,給予適當的引導,原則上是必需而且是正向的;但是過份期待或太以填鴨背誦的方式,則往往會有反效果,也讓小孩與家長,都可能承受不必要的壓力與挫折,所以兒童期的學習與適應發展是多方面的,除了好的學齡前教育安排,仍須重視其他面向的需求!

KingNet一般內科、(腦)神經內科醫師回答:
江俊宜醫師

認知的發展與兒童的訊息處理能力通常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有不同階段的成長,根據皮亞傑 (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階段:

1. 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0—2歲。

2. 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 2—7歲。
前概念思考( Preconceptual thought) 2—4歲。
直覺思考( Intuitive thought) 4—7歲。

3. 運思期(Operational stage) 7—16歲。
具體運思期( Conrete Operational thought) 7—11歲, 之後具有邏輯推演及抽象思考的能力。
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thought )11—16 歲。

也許,有些人認為兒童能夠利用簡單化來記憶補償理解的限制(將訊息串節或把複雜的程序自動化)進而推行硬背、死記的方式來學習【唐詩】、【三字經】,不能否定的,這樣的學習在四到七歲之後的小朋友可達到記憶效果,但文學需要體驗其中的美與內涵 ,若失去學的興趣可能適得其反。建議這個時期的小朋友應建立正確的行為規範,道德良知…等標準性的生活態度。若講到學習知識,建議使用啟發式思考,引導其興趣開發潛能,這樣才能達到主動學習及終身學習的目標,畢竟因材施教是最合乎人性的。

KingNet憂鬱症衛教科醫師回答:
莊凱迪醫師

兒童時期多去訓練記憶,對於記憶的確會有幫助。兒童時期的大腦有比較大的可塑性,往哪個方向去訓練,大腦負責那個功能的區域就可以多增加一些發展。任何的記憶訓練都會對我們的記憶功能有幫助。只是要注意用鼓勵代替責罰,以免增加壓力,反而讓大腦功能萎縮。

然而大腦功能的可塑性是有限的,不是說一直訓練就可以一直發展下去,到了一定的地步進展就會停止,所以適度的訓練就好,過多反而有害而無益。

同時,我們要去想到,現代人所需要的各種功能裡面,理解、美感與創造的能力,也許比記憶還要更重要。隨著電腦的發達,很多記憶的功能都可以由電腦來代替,但是理解、創意、美感與人際關係,還是需要由人自己來進行,對人們的前途影響也可能比記憶更大。所以,我們也不能只顧著訓練記憶,應該同時要去發展閱讀並且理解、欣賞美術增進美感、創意發揮、人際溝通與關係。大人應該用開放的態度鼓勵兒童盡量從各方面去使用大腦,去體會各種經驗、往各個方向嘗試創造與發展。也才能夠了解小孩天生最發達的能力在哪裡。

總結來說,適度的記憶訓練、適度的背誦,如果不要太多、太久、要求過大,對於兒童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但是也不要忘了幫小孩開發其他的各種能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