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頻便、血便竟然是過敏引起的!

36歲女性,從小喜歡食用奶製品。最近1-2個月,排便習慣變得頻繁,由平時每日2-3次,增加為7-8次,並有下腹疼痛及些微血便,前來求診。經過檢查發現,直腸黏膜紅腫發炎,病理切片檢查發現有大量嗜伊紅性白血球浸潤。

54歲男性,於大陸設廠工作,平日一半以上時間在大陸,經常外食。每日如廁5-6次以上,並有輕微腹痛及少量血便。經由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黏膜呈現輕微紅腫,病理切片檢查,指出有大量嗜伊紅性白血球浸潤。

書田診所大腸直腸肛門科主任醫師徐弘表示,嗜伊紅性大腸炎可能是對食物或藥物的過敏反應所引發,也可能是因為感染寄生蟲所造成的,罹病後大多會出現頻便、血便的情形,由於表現出來的症狀通常較為緩和,所以大多數的患者會拖延觀望,希望會自然恢復。

本次所提的兩個案例,36歲女性,可能是因為過敏所引起的嗜伊紅性大腸炎,54歲的男性,則可能是因為長期外食,吃進不潔食物所導致的嗜伊紅性大腸炎,同時也不能排除寄生蟲感染的可能。

徐弘指出,罹患嗜伊紅性大腸炎,除了會有頻便、血便外,還會依侵犯的區域不同,會出現有:腹瀉、腹絞痛、急性腸阻塞、體重減輕、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有含大量嗜伊紅性白血球的腹水。

到底要如何判斷是否罹患嗜伊紅性大腸炎呢?徐弘說,先經由糞便檢查排除寄生蟲感染的可能性,再透過大腸鏡切片檢查,確認有無過敏發炎反應,是否有大量嗜伊紅性白血球浸潤組織中,驗血檢驗血液中的嗜伊紅性白血球是否升高,同時透過問診,確認患者在過去是否有過敏的病史,像是:氣喘、過敏性鼻炎、皮膚炎等等。

目前對於嗜伊紅性大腸炎,主要是採用藥物治療的方式,醫師依照患者不同的狀況給予類固醇,通常在用藥1-2週後就會有明顯的改善。

對於如何預防罹患嗜伊紅性大腸炎,徐弘提出以下建議,透過過敏原檢測,了解是對什麼物質過敏,在日常生活中儘量遠離過敏原,並且日常生活注意飲食的清潔,避免感染寄生蟲。

最後,徐弘強調,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嗜伊紅性大腸炎會轉變成大腸癌,但長期的頻便、腹瀉等問題,有可能會導致體能機能提早衰退、老化,不可輕忽。如有類似的問題,還是應及早尋求專科醫師診斷,釐清患病的可能。


新聞資料來源:書田診所
本文作者:書田診所 徐弘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