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台灣急速老齡化,失智老人的潛在危機浮現!

台灣老齡化問題已急速加溫中,而老人失智的問題已是不可忽視的家庭問題,會讓身旁的家人感到無奈和莫大的沮喪。德國阿茲海默醫生寫了一本書叫做「親愛的,我把自己給弄丟了」是記錄了他與一位年才51歲就罹患失智症的奧古斯汀太太的對話,當奧古斯汀太太寫不出自己的名字時,重覆地說:「我把自己弄丟了」,這樣的徬徨無助讓人聽了心酸,而這樣的故事已陸續發生在我們的週遭或正在進入到我們的家中。

如何預防失智呢?根據美國神經醫學會公佈的調查:持續的動腦以及心智的刺激可以預防老人癡呆症,如果不經常動動腦,大腦就會退化。平常比較不動腦的人在年長之後得到老人癡呆症的比例是那些經常動腦的人的三倍;玩樂器、作運動、猜謎、拼圖遊戲、讀書或是其他類似的遊戲都有助於預防老人癡呆症。

根據日本自治醫大大宮醫療中心的研究,多吃魚和黃色蔬菜也可以預防老人癡呆。魚類對於健腦活血有正向的幫助,每週適量地食用魚類能夠降低老年失智的機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甄瑞興主任指出根據最新調查統計,目前台灣失智老人已超過11萬人,專家推估,20年後台灣失智老人將超過22萬人。過去大家都把老人失智現象稱做癡呆,是一種自然退化現象。但隨著醫學研究的進步,現在已經證實失智是一種病症,大家應該正視各種失智的癥兆,並及早就醫,可以有效減緩失智的程度。

因為不了解失智老人可能發生的狀況,當照顧者面對老人一連串無法自我控制的行為時,所產生的心理負擔,即使是最親的家人都可能因此產生衝突,再多的孝心,也都容易因為不知所措帶來的莫名壓力,而使得負擔不再甜蜜。

一日志工協會楊烈理事長分享長期照顧失智老人,照顧者除了付出外人難以想像的愛心與耐心之外,同時也面對著心理上的壓力,如果懂得利用社會資源,其實可以獲得很多幫助、減輕負擔。像是參加家屬互助團體,同是面對失智老人的照顧者同聚,彼此說出所遇到的狀況、內心的徬徨、希望了解的資訊,以及照顧經驗上的分享等,對照顧者而言,不但可以抒發情緒壓力,了解不是只有自己面對這般難以掌握的狀態,找到有很多人一起在這條路上作戰、努力,更可以獲得別人的經驗。就像家屬所說的「錯的路別人走過,我們就不要再走了」。

甄瑞興主任說到除了孝心與耐心,照顧者有健康、正確的心態,以及相關的醫療知識也很重要。畢竟失智老人會有的行為與思考,身體與心靈狀態,都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畢竟在這個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對於「失智」是感到陌生甚至是可恥的,因為並非每個人都了解失智的狀況,都擁有對失智的相關醫療知識。我們每個人將來都有可能面對失智老人的問題,無論是自己或最親愛的家人,唯有真正的了解,加上健康的心態,才能在未來面對問題的時候,把傷害降到最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特別為照顧台北市失智老人,自94年10月起於每週三上午開放「失智症記憶特別門診」,完整結合了院區內神經內科醫師、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護理師、社工師、營養師及職能治療師組成一多重專業失智症醫療照護團隊,為台北市高齡長者把脈,提供完整的心智評估、診斷、照護及各專業人員之衛教服務,另有舉辦失智症主要照顧者培訓班,以幫助家屬了解失智症的照顧及疾病的調適。

老人失智十大警訊:

•記憶力喪失

•經常做的事都做不好

•語言表達困難

•搞不清楚時間與方向

•判斷力變差

•抽象思考障礙

•錯置物品

•情緒或行為的改變

•人格改變

•喪失鬥志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甄瑞興主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