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喪親如同末日,病態性哀傷需要專業團體協助!

病態性哀傷,是指喪親者的哀傷期超過六個月以上,嚴重影響喪親者的生活起居,輕的失眠、重則罹患憂鬱症等,失去親人的失落感需要一段時間來哀悼,才能恢復身心的平衡狀況,但是有的人卻無法從失去親人的哀傷中平復,一直深陷在傷慟的氛圍中,不斷的內疚和怨憤,終致引起精神疾病或是其他身體上的疾病,就像小婷一樣,自己是護理人員,從小和父親非常親近,但父親卻突然因為胃潰瘍送醫而離開人世,還來不及跟父親説再見的小婷相當自責,自己是護理人員卻沒有好好照顧父親的身體,自此,白天正常上班,但是夜深人靜,想到父親時眼淚卻流個不停,覺得一個人活著沒有意義,很想自殺。

研究顯示,不同的死亡方式會影響親人的悲傷反應,尤其以自殺造成親人悲傷反應比一般更為強烈,自殺者親友所表現的悲傷反應之現象,比起失去因自然因素而死亡之親人者,他們更常覺得自己應該為此死亡、排拒及遺棄負責。

此時,支持團體可以幫上很大的忙;和同樣因喪親而走不出傷慟的人聚在一起,可以提供機會使他們和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們相聚——因為這群人曾走過相同的路,團體使得喪親者分享彼此悲傷心情、抑鬱、愧疚、孤獨、苦思、無助和不滿的情緒得以釋放及接納,並從其他人身上獲得支持、被理解,也同時回饋給其他人,有些人發現自己還有餘力幫助別人,找回自我的價值與生存的動力。

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自民國八十六年起,由團體心理治療專家政院衛生署嘉南療養院院長張達人醫師召集精神科醫師、心理師、護理師、社工師等定期舉辦「傷慟領悟團體」,透過心理專業人員的帶領,幫助喪親者走出親人離世的陰霾,重建生活,十年來,康泰基金會已經舉辦了十期傷慟領悟團體,共有90名喪親者參加為期三個月12次的小團體輔導,張達人醫師指出,八成參加團體治療的學員,其哀傷、憂鬱、自責、憤怒等情緒可以達到中等以上的改善,重新適應親人不在的環境,恢復正常生活。


第11期傷慟領悟團體報名方式資訊>>
本文作者: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