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挑戰口腔癌,與國際同步不缺席

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2003年研究報告顯示,2000年口腔癌在全球常見癌症發生率排行榜中名列第11,全球每年罹患口腔癌人數約計有27萬人(男性17萬、女性10萬),死亡人數約計有13萬人(男性8萬人、女性5萬人);同年,台灣的口腔癌發生人數為3,378人,死亡人數則為1,494人,而近十年內,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從1千7百位增加為4千7百位;死亡人數則從約1千位增加為2千2百位,成長幅度皆相當大,是台灣男性所罹患的主要癌症中,發生和死亡情形增加最快者,口腔癌不僅是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易罹患的癌症,而口腔癌患者平均死亡年齡才只有55歲,比其他癌症早10歲以上。

嚼檳榔會導致癌症已有實證,IARC於2003年公布檳榔果實本身是第一類致癌物,亦即對人類有致癌性,在世界各區域中,因南亞、東南亞地區與太平洋諸些島國等(如印度、斯里蘭卡、泰國、新幾內亞、所羅門等國家)的民眾多有嚼檳榔的習慣,故口腔癌發生率在此些地區亦較高,有關和嚼檳榔相關的口腔癌發生部位,以全球檳榔產量最高的印度為例,依據WHO 2002年出版之五大洲癌症登記(Cancer Incidence in Five Continents),印度口腔癌最多的地區Ahmedabad ,其口腔癌發生部位以舌部居多;而根據近五年資料顯示,台灣民眾口腔癌亦主要發生在舌部和頰黏膜。

世界各地檳榔嚼食方式不同,如印度即有22種不同的檳榔食用法,但常可見將菸葉置於曬乾或切塊的檳榔塊中並以錫箔包裝成袋,且在包裝袋上加註警語,在台灣,最常見的吃法是菁仔、包葉仔,基本上是整顆新鮮檳榔果實配上荖花﹝藤﹞和紅灰,後者則是用塗了白灰的荖葉包起來,專家指出,台灣民眾嚼檳榔新鮮果實可能導致較高的危險,而且販賣時並未在包裝上加註警語,故相較於某些國家已在包裝上加註警語之作法,台灣亦可考慮加強此部分工作,以提醒民眾保護自己口腔健康,
因為在短時間內欲靠衛教宣導全面降低嚼檳榔率恐較困難,但因檳榔族接受口腔檢查也可提高戒嚼意願,故國民健康局規劃未來全面擴大提供口腔檢查服務,以解決目前口腔癌的患者多在晚期才被發現﹝6成病患在第三及第四期才被診斷出﹞的困境,未來,國民健康局將培訓各科別醫師參與口腔癌篩檢工作,以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儘快降低我國民眾口腔癌死亡率。
本文作者:行政院衛生署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