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壯年猝死,心血管疾病已列國人十大死因!

近期音樂人馬兆駿、新聞主播之弟雖值壯年皆因心臟病猝死,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心血管疾病已是國人十大死因中主要之慢性疾病,據統計近5年之臺北市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緩增之勢,其中腦血管與高血壓性疾病略有下降,惟心臟疾病死亡率則由民國90年之每十萬人52人,增至94年之64人,增幅為21%。

近5年來臺北市民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占臺北市死亡人數之比率皆在22%左右,為十大死因中僅較惡性腫瘤為低者,民國90年臺北市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為每十萬人112人,至94年已增為122人,增加9%,其中腦血管與高血壓性疾病死亡率較90年分別減少1%、2%,惟心臟疾病死亡率則較94年增加21%。

若依心血管疾病型態觀察,近5年死亡人數中,以心臟疾病死亡人數最多佔52%,較臺閩地區、高雄市心臟疾病之45%、49%為高,其次為腦血管疾病佔43%,較臺閩地區、高雄市腦血管疾病之48%、46%略低,若以時間換算,90年臺北市每2小時58分鐘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即每日約有8人身亡,至94年臺北市升為每2小時44分鐘就有1人死亡,每日即約有9人身亡。

若依年齡層觀察,近5年臺北市民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者,集中在65歲以上老人佔8成1,中年﹝45-64歲﹞則佔1成6,死亡率隨著年齡增加呈上升趨勢,若再以心血管疾病型態觀察, 24歲以下,以心臟疾病為主,腦血管疾病為次,惟腦血管疾病死亡率94年較93年不減反增;壯年人口(25-44歲)亦以心臟疾病為主,腦血管疾病為次,值得注意的是,心臟疾病死亡率有緩增之勢,94年較上年增加了14%;中年人口(45-64歲)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2者之死亡率差距不大,94年除心臟疾病外,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死亡率分別較93年增加了9%、37%;65歲以上老人原以腦血管疾病死亡率最高,但自91年起心臟疾病死亡率即居首位,兩者近5年死亡人數佔65歲以上老人心血管疾病死亡者之比率高達9成4。

若依性別來分析,近5年之臺北市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中男性平均佔6成1,女性則僅佔3成9;其中心臟疾病死亡人數男女差異較大,男性為女性之1•7倍,腦血管疾病男性為女性之1•5倍,高血壓性疾病男性為女性之1•2倍。死亡率男性近5年平均為每十萬人144人,為女性89人之1•6倍,其中心臟疾病死亡率男性為女性之1•8倍最高。

90年底臺北市65歲以上老人佔全市總人口比率為10%,至94年已升為12%,故剔除人口結構變化影響,以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標準人口為基準,計算標準化死亡率,94年臺北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疾病標準化死亡率反較90年分別減少2%、19%及21%,顯示臺北市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與人口老化有密切的關係。

94年臺北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之標準化死亡率皆低於臺閩地區、高雄市,若與其他國家比較,臺北市心臟疾病標準化死亡率低於日本、新加坡、美國、德國及英國,略高於南韓;腦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臺北市與美國最低;高血壓性疾病標準化死亡率則僅略高於日本與英國。

為讓市民及早發現心血管疾病,臺北市衛生局除於社區針對40歲以上市民進行血脂、血糖、血壓三高篩檢外,並首創建構「臺北市心血管疾病防治網」,延聘專家學者共同研擬醫事人員訓練教育計畫、照護指引、認證制度作業及公共衛生宣導等,建置心血管疾病個案管理資訊系統及防治網頁,至95年底通過心血管疾病防治網機構認證者共235家,1,911位醫事人員接受認證,希藉此防治照護網降低台北市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死亡,讓市民生活的更健康。
本文作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