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B肝用藥關鍵-強力抗病毒和極低抗藥性!

亞太肝臟研究學會發表最新醫療準則,強力抗病毒和極低抗藥性是B肝治療的成功關鍵。

2007年亞太肝臟研究學會(Asia Pacific APASL)日前於日本京都召開年度大會。會中發表了最新的B型肝炎治療準則,內容包含許多革命性的研究結果,不但將「病毒量」視為B肝治療的主要依據標準,針對慢性B肝的治療方式,也建議應使用抗病毒效力最強、抗藥性最低的藥物。

亞太肝臟研究學會(APASL)與美國肝病研究學會(AASLD)剛發布的治療準則,皆強調了「降低病毒量」在B肝治療上的重要性,不僅如此,在美國肝病研究學會發表的治療準則中也指出了從未接受過治療的患者中,貝樂克(Entecavir)的療效比拉芙美錠(lamivudine)和肝適能(adefovir)更強,且抗藥性最低。拉芙美錠雖然一度是標準的首選治療用藥,卻因為抗藥性問題,已不再是治療準則中的首選藥物。

對於需長期治療的B肝患者的而言,在藥物治療過程中最擔心的就是「抗藥性」問題。因為當病毒發生變異、可以抵制藥物療效時,就會產生抗藥性,抗藥性不但會降低當下藥物治療的療效,更可能會減少病患將來在B肝治療方式與藥物上的選擇性,而導致B肝的治療變得極其困難。

而在此會議中所發表的治療準則中,也提出了目前台灣第一線用藥「拉芙美錠」,對於核苷類似物初診患者來說抗藥率最高,而貝樂克(Entecavir)所產生的抗藥性則最低。

負責主持此研究的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張定宗表示,「貝樂克(Entecavir)是一種強效抗病毒藥物,在本項研究中多數患者的三年臨床實驗結果都非常理想,病患在經過三年使用貝樂克(Entecavir)治療後,高達82%的患者均獲得明顯的病毒抑制效果,病毒量已有效降低到無法檢出的結果,而90%的患者肝功能指數(ALT)都達到正常標準。

特地出席此次會議的Bristol-Myers Squibb抗病毒藥物研製部主管Richard Colonno博士也補充,雖然B肝病毒會不斷變異,但貝樂克(Entecavir)卻能在核苷類似物初治患者的體內,構築起一道堅強的防線,避免發生抗藥性。在這份研究結果中便可以發現,過去三年中不到1%的病患對貝樂克(Entecavir)產生抗藥性,就是最有力的証明。

此外,亞太肝臟研究學會日前所發表的這份醫療準則,內容與今年2月份所公佈的《美國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處理治療規範》相符。準則中明確指出,「肝病毒量」應該做為醫師判斷患者病情在將來惡化為肝硬化和肝癌風險的參考依據,且在治療上應盡可能長期降低B型肝炎病毒的DNA水準,以減低發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及原發性肝癌等嚴重肝臟疾病的危險。

負責審議此次B肝治療準則的香港瑪麗醫院黎青龍教授強調,雖然此次最新的治療準則與過去的內容相比,已經有了許多突破性的研究結果,但仍存在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例如,準則中所提出的治療開始與結束時間點上的差異。

黎青龍教授舉例,在亞洲人口中,絕大多數慢性B肝患者的感染時間都在出生時或童年早期。對於這些患者來說,即使血液中的病毒量和肝臟的轉氨酶水準較低,但將來仍然會衍發成為肝臟疾病。而目前的初期治療準則,卻有可能把這些病人拒於門外,任由病患自行承擔肝病情惡化的危險。

為了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亞太國家承擔著最為沉重的臨床、社會與經濟負擔,以實施有效的預防、篩選、診斷和治療計畫。而治療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或永久抑制B肝病毒的複製,以避免疾病發展,並提高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