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害怕眾人注視、公開演講的情境∼談社交恐懼症 !

二十六歲的林先生,就讀高中一年級時,上美術課時,有個女同學說他像明星,所有人目光投向他,也有人說根本不像,他覺得非常不自在。後來美術科有同學喊他的名字,他便會想起那天的感覺,以後經過美術科大樓便要繞道。而且在上美術課的前一天,會焦慮到睡不著。

之後,情形漸嚴重,連經過福利社都不敢。不敢搭校車,騎機車上學。下課要穿越同學座位也很痛苦,走路很不自在,怕不自在被別人發覺。每天都試著躲避人群,一直到放學才能放鬆。

入伍服役後,擔任軍官,在軍中要上台說話時,會緊張,笑得很尷尬,想盡藉口要做逃避上台。退伍後,開個人設計工作室。林先生仍會害怕人群,不敢去理髮,與陌生客戶接洽要女友代接,去便利商店買東西會發抖。

去餐廳吃飯,看到走道有外表比較亮麗的客人,就不敢去廁所。長期不快樂,常對女友發脾氣。兩年前跟女友鬧分手,開始喝酒,酒量越來越好,並會出現戒斷症狀。

95年初,曾有數次與女友口角,摔桌子、搥牆、踢門、開快車,由家人帶至衛生署新竹醫院就診。經精神科醫師診斷為社交恐懼症合併憂鬱症,經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後,目前症狀已獲控制,仍在門診追蹤治療中。


衛生署新竹醫院精神科詹仁輝醫師表示,林先生的例子,是個典型的「社交恐懼症」的個案。社交恐懼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它並不光是害羞內向而已。一般人對參加聚會或其公共場合的事情都會感到輕微緊張,但這並不會影響到他們的表現。

社交恐懼症的患者,會對社交場合感到害怕及恐懼,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現象,如緊張、心悸、冒汗,臉紅或肌肉顫抖,甚至出現嚴重的恐慌情形。

常見令社交恐懼症患者害怕的情境有:被眾人注視、與陌生人交談、與權威形象互動和在他人面前吃東西。“公開演講”是目前最常見、最令患者恐懼的社交情境,將近一半的社交恐懼症患者其恐懼主要是來自公開演講。

患者知道這樣的焦慮或害怕是不合理且過度的,但有些人會極力逃避社交場合及團體活動,無法與人打交道,有的患者甚至不敢出門,嚴重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學業及生活。有的人會濫用鎮靜劑、酗酒、甚至吸食毒品等方式來緩解這種焦慮及恐懼。

詹仁輝醫師指出,社交恐懼症的成因,通常是先天的體質因素,造成對社交場合刺激較為敏感,或是來自幼時不愉快或創傷的經驗。有部份患者(如本文中的林先生),可以清楚回憶出在某個事件後,開始出現社交恐懼的症狀。有的患者則表示,自他有記憶以來,就有社交恐懼的症狀了。

社交恐懼症,通常開始於青少年時期,在25歲之後才罹病的患者非常少見。男性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約為1比2,盛行率大約為3%~7%。社交恐懼症,常同時伴隨許多精神疾病,如:憂鬱症、泛焦慮症、恐慌或藥物及酒精濫用等等。

詹仁輝醫師另提及,『求診』這項行為對於患者來說,就是一種社交情境,很多患者都懼於向醫師求助,而未能主動前往醫院就診,往往到了合併有其他嚴重精神疾患時,才會就醫治療。

因此如何篩選出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建立其病識感且提供適當的治療是很重要的。另建議家人和親友多協助患者,並陪同其就醫,則可增加患者尋找治療的意願。

在治療上,一般以藥物治療配合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會有不錯的療效。藥物治療方面,一般會使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及輕度的抗焦慮藥物,來緩解焦慮的症狀。在預期性的社交場合之前,亦可使用乙型阻斷劑,來減少心悸及顫抖的症狀。

認知行為治療,則是在醫師或心理師的協助下,找出不合理的信念或想法,建立正確的社交認知,並且學習肌肉放鬆及呼吸訓練技巧,漸漸曝露於社交場合之中,減少恐懼感及增加自信心。因此,要治療社交恐懼症,必須病患與醫療人員互相合作及努力,才能得到成效。


新聞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