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分享大愛, 談器官捐贈生命共同體的精神!

文�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外科加護病房 柯文哲醫師

因為外科手術、麻醉、抗排斥藥、抗生素等等的進步,器官移植早已脫離臨床試驗的階段,而成為常規手術。目前心、肝、腎移植一年存活率皆在九成以上。但全世界的移植醫學皆面臨相同的瓶頸,即器官捐贈稀少,因此空有進步的移植技術,卻不能造福更多的病人。

器官捐贈稀少有兩個可能的取代辦法,一為人工臟器,一為異種器官移植。人工臟器企圖用人造的機器取代人體內的器官。因心臟功能較簡單,人工心臟似可在短期內成功,但其他的器官因功能複雜,例如肝臟內的生化反應不下千種,可臨床應用的人工肝臟,目前看來仍是遙遙無期。

至於異種器官移植,以動物(尤其是豬)的器官來取代人體衰竭的器官,在最近幾年因免疫學的進步,超急性排斥似已可控制,造成很多人過度樂觀的期待,以為異種器官移植當可很快實現。

但即使免疫排斥的問題可克服,動物的生理、生化反應終究和人類不同。豬肝移植到人體,仍是產生豬的蛋白質,進行豬的生理反應,而非是人類的生化、生理反應。至於異種器官移植會不會把原本在動物的傳染病轉移到人類來,更令人疑慮。

一個起源於非洲綠猴的濾過性病毒,在人類造成的新世紀黑死病(愛滋病),在可見的未來,仍是人類嚴重的健康威脅。今年弄得東南亞各國紛擾不安的SARS,推測也是因動物(果子狸)身上的冠狀病毒和人類的冠狀病毒混合產生了新品種,造成傳染性強、致死率高的SARS。

因此歐美進行異種器官移植的實驗室,皆不惜成本作最嚴格的隔離,深恐不小心又產生一個更可怕的病毒新品種,所以異種器官移植的實驗變得困難重重。

總之在可見的未來,人工臟器和異種器官移植,皆未能很快臨床使用,因此面對末期器官衰竭,來自人體捐贈的器官仍是目前不得已的選擇。

活體器官捐贈

人體器官捐贈可分兩大類,活體器官捐贈,即活人捐出身上的部分器官(例如一個腎,或一半的肝);屍體器官捐贈,即腦死的病人,在心跳停止前捐出尚有功能的器官。

活體器官捐贈,雖有各種優點,例如手術時間可以安排,術前的準備較充分,器官的長期功能良好等等,但是器官捐贈畢竟有一定程度的風險,包括手術、麻醉、術後併發症等。就算手術完全成功沒有併發症,捐贈者也要休假一段時間,不能上班、上學。醫療支出加上社會損失,也是一筆大數目。

事實上,活體器官捐贈,媒體上所見皆是感人的親情故事,但是筆者卻見過更多親戚間為了是否捐贈?誰捐贈?引起各種情緒衝突,心理壓力,試問你自己願不願意捐出百分之七十的肝給你的表哥,而且手術死亡率千分之六,術後還有未知的併發症。

如此便可了解活體器官移植隱含的各種衝突和掙扎。因此應該鼓勵屍體器官捐贈,只有情況緊急,或者真的不易找到適合的屍體捐贈者,才考慮活體器官移植。

屍體器官捐贈

屍體器官捐贈來自腦死的病人,腦死的原因包括頭部外傷、腦中風、缺氧性腦病變、腦瘤、死刑犯等。死刑犯捐贈器官一事,爭議頗多,不擬在此討論。歐美各國因公共安全的進步,腦死最多的原因多為腦中風。

只有美國因槍枝泛濫,槍擊腦傷太多,是歐美已開發國家中,唯一頭部外傷占腦死原因一半以上者。台灣過去頭部外傷患者甚多,近年來機車安全帽,汽車安全帶的強制使用,頭部外傷人數已減少很多,但頭部外傷占腦死病人的比例仍比先進國家多很多。

事實上,腦死只是死亡中的一種,傳統的死亡定義是心跳停止或呼吸停止,就生物哲學的觀點來看,惟有遺傳物質DNA毀壞了,個體才算是徹底死亡。「株羅紀公園」雖是科幻電影,但理論上DNA若保存完整,仍可複製出原來的個體,事實上複製動物(包括:羊、牛、豬、鼠)已是事實。

一個腦死之病人,雖可用呼吸器進行人工呼吸,但即使給予最好的照顧,仍會在2星期內停止心跳,因心跳停止,細胞得不到血液灌流而死亡,當然細胞內的DNA也會崩解,最後“真正死亡”。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腦死,即使給予最好的照顧,在可預期的短時間內(2星期)會達到DNA死亡。

因為腦死的病人是無法挽救的,因此醫學倫理才會同意用腦死的病人當器官捐贈者。反之,植物人若有良好的照顧,可存活很久甚至數十年,所以醫學倫理上無法同意用植物人當器官捐贈者。

腦死就是所謂的「腦幹死」,即生命中樞的腦幹不可逆的完全失去功能,完整的腦死判定,包括先決條件,排除條件,腦幹反射檢查,自主呼吸測試四個步驟。必須病人符合先決條件,沒有排除條件,所有的顱神經反射全部消失,且無自行呼吸的動作,才能判定是腦死。

真正腦死的病人,因生命中樞的腦幹完全破壞了,是無法長期存活的。反之植物人因為腦幹功能尚保存,可維持基本的血壓、心跳、呼吸…..等,只要有適當的照顧是可長期存活的,他們只是大腦皮質功能喪失,無法作理智的思考與言語溝通而已。

腦死病患作器官捐贈有以下幾個好處:

1避免腦死病人及其家屬不必要的折磨。如果生命確定無法挽回,使用強心劑、呼吸器勉強多維持病人的心跳一兩星期,只是增加病人無謂的痛苦及家屬有形無形的負擔。

受贈者獲得新生命,得以重回社會。一個器官衰竭的病人,既不能正常生活,更耗費大量醫療費用。但器官移植成功後,可過幾乎正常人的生活。

捐贈者家屬的心理安慰。如果生命真的無法挽回,讓自己的親人能以另一種方式,寄託生命在另一個人身上繼續留傳下去,總會給捐贈者家屬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為何台灣器官捐贈稀少?

儘管器官捐贈有眾多好處,但為何台灣器官捐贈稀少?個人以為有三個原因:

醫護人員欠缺生死學教育。如果醫  護人員不了解腦死,不明白為何腦死病人可為器官捐贈者?不知道家屬失去至親的心路歷程,連基本的悲傷輔導都不知如何處理,更不用說開口勸募器官。

2社會大眾缺少器官捐贈的資訊。國人素來忌諱談論死亡,更不用說器官捐贈。應在國民義務教育中,推廣腦死就是死亡的概念,並提倡器官捐贈的大愛精神。

3缺少專門機構處理器官捐贈事宜。多年前曾有民眾將剛死的母親,以輪椅利用捷運推送至台北榮總捐贈器官,當時社會以黑色喜劇的角度來看待此一事件,卻不知其背後隱藏了一個問題,即使民眾有心器官捐贈,根本求助無門,當大家都說台灣器官捐贈風氣不盛,卻不知即使願意器官捐贈,除非所在的醫院是有器官移植的醫學中心,否則往往找不到機關幫忙處理此事。

因此要解決台灣器官捐贈稀少的問題,當務之急:

1醫護人員的學校教育、在職教育,要包括生死學相關議題,例如腦死
 、器官捐贈。

2一般民眾的推廣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

3設立器官捐贈專門處理機關。

結語:

全世界器官捐贈比例最高的地方,是西班牙的加泰隆尼地區,該地區人民有其自己的語言、文字,有很強的地區意識。他們對器官捐贈的概念是一種「大我」的想法,今天我同意器官捐贈,他日我的親人需要器官時,我的族人也會盡力幫忙,這是一種真正「命運共同體」的精神。今日台灣高唱族群融合,打造命運共同體,也許最切實際的作法,就是鼓勵器官捐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