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冷鋒過境,老人家『悶悶不樂』嗎?淺談心肺同治理論!

八十歲的老先生,有近十年胸悶、氣喘、咳嗽老毛病,有時還會心悸,經診斷有『缺血性心臟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也一直分別在心臟科、胸腔科定期回診,並服用阿斯匹靈、乙型受體阻斷劑、支氣管擴張劑、化痰藥等治療。去年立冬過後感覺症狀隨著一波波天氣變冷愈來愈明顯,然而回診檢查心、肺的功能並無明顯惡化,於是至中醫求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黃伯瑜建議,同時服用中藥治療約四週後,即感覺咳嗽與痰量明顯改善,半夜發作胸悶的次數及程度不像以前那麼嚴重,走較遠的路或爬樓梯也沒有以前那麼容易氣喘和心悸。因此建議繼續同時接受中西醫合治一段時間。

所用的中藥處方包括:當歸『養血通脈』,可以提高氧氣利用率。肉桂『溫陽』,用來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半夏、陳皮用來『化痰』。蘇子、厚朴、前胡『降氣』,有平喘的作用,可同時減輕心肺疾病症狀,改善慢性病生活品質。

黃伯瑜指出,無論是心血管疾病或是慢性肺部疾病,常會同時出現胸悶、氣喘等症狀,中醫統稱為『胸痹』,痹即是「閉」的意思,指氣血閉塞不通;此與現代醫學指的心臟缺血,或是呼吸道阻力增加導致缺氧,意思相近。而傳統中醫並不使用胸部X光、肺功能、心電圖、心導管等檢查,因此在治療藥物配伍上,就會同時兼顧心肺,才能避免誤診誤治。

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兼取二者之長-「西醫控制病情、降低死亡率」。中醫改善生活品質、減少藥物副作用。

要提醒的是,由於每個人的體質、病情不同,服用的西藥也不同,因此若想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絕對不可自行服用偏方,應尋求中醫師,說明目前所服用藥物及所作過的重要檢查結果,以利醫師診治。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