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發芽馬鈴薯到底吃不吃?衛生局呼籲含毒素請勿食用!

成熟馬鈴薯塊莖中含有天然微量的配醣生物鹼(Glycoalkaloid另稱茄鹼),由於含量很低(介於20∼100mg/kg)並不會影響人體健康,但是如果馬鈴薯儲存不良(未冷藏或避光),容易造成馬鈴薯發芽或變綠,造成Glycoalkaloid生成及累積,此時茄鹼含量可能高於FAO/WHO建議的容許值200mg/kg(新鮮馬鈴薯重),而對人體產生危害,衛生局呼籲發芽的馬鈴薯請勿食用,以維護自身安全。

根據衛生局檢驗室研究發現,馬鈴薯等茄科植物生長過程中,會生成Glycoalkaloid以抵抗病、蟲害及環境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成熟採收的馬鈴薯塊莖含有極微量的天然毒素(Glycoalkaloid),含量介於20至100mg/kg(新鮮馬鈴薯重),對人體沒有任何危害,但是若因儲存不當,啟動馬鈴薯的白澱粉質體轉變成葉綠體的機制,或造成馬鈴薯出芽繁殖,將使得Glycoalkaloid的大量累積。

若濃度高於200mg/kg(新鮮馬鈴薯重),對人體的危害有苦味、食道灼熱、腹痛、腹瀉、腸胃不適等症狀,若食用含Glycoalkaloid濃度高於250mg/kg(新鮮馬鈴薯重)的馬鈴薯,嚴重會造成痙攣、昏迷甚至死亡。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採購馬鈴薯應挑選沒有發芽的產品,應儘量不受陽光照射,並冷藏保存,在料理上應將馬鈴薯削皮食用,且勿將削皮後馬鈴薯放置過久。

由於馬鈴薯茄鹼不容易被熱破壞,因此發芽馬鈴薯即應丟棄,千萬不要以為將發芽處挑掉或加熱煮熟就沒事,馬鈴薯是很好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及許多維生素的來源,受到很多民眾喜愛,但是不要貪圖小小的方便而影響了健康。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