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睡美人跟熊貓眼說再見,中醫換季保養掃除暗沉!

黑眼圈是指眼眶部位的眼皮顏色較暗,由於眼部周圍的血液循環容易停滯,當血液流經此處的靜脈時皮膚表層下方就會出現藍黑色的眼暈就是黑眼圈。中醫認為黑眼圈的出現代表著肝腎出現警訊,肝氣鬱結、腎氣虛損以致絡脈失暢、目失所養,眼瞼得不到滋潤加上水飲內停故形成眼袋及黑眼圈。

■黑眼圈依致病機理不同分為以下四個證型

﹙一﹚肺氣失宣型:中醫認為肺開竅於鼻,慢性鼻炎及鼻過敏患者罹患黑眼圈的比率較高。鼻病患者之鼻黏膜異常腫大,腫脹的鼻黏膜壓迫眼睛及周圍的靜脈血管,血管受壓使血液無法回流引起眼睛充血浮腫及色素沉澱,而發生黑眼圈。鼻病造成的黑眼圈需注意輕醒鼻涕常把鼻中粘液清出,先解決鼻子的問題才可能解決因此而產生的黑眼圈。

﹙二﹚肝失疏泄型: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疲勞、熬夜、用眼過度尤其是長期失眠等因素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眼內靜脈血流淤塞,因靜脈血的顏色較暗加上眼部皮膚較薄故導致眼周肌膚暗沉。中醫解釋,若過度疲勞,夜眠不酣就易出現肝失疏泄、肝氣鬱結、氣鬱化火、血熱妄行、迫血離經,離經血使眼眶呈現出熊貓眼。

﹙三﹚腎精虧損型:中醫視黑眼圈為腎上腺生殖內分泌系統不良的表徵,長期過勞、縱慾過度,使腎血液裡面缺氧,代謝也變緩,終於變成黑眼圈。民間的說法,黑眼圈是敗腎、下消的表徵雖不完全正確但常夢遺或帶下者眼眶較易發黑。

﹙四﹚氣滯血瘀型:長期使用眼影眼線等彩妝用品沒有卸除乾淨,化妝品微粒滲透產生慢性結膜炎或慢性濕疹,常揉眼睛也會形成黑眼圈。故女性朋友應注意彩粧品顏色不要太深,上妝時間不要太長,避免顏料微粒滲透,色素沉著而使眼周皮膚失去光澤。對女性而言,若黑眼圈長期存在可能是月經不調或痛經引起中醫說月經不調或痛經病機為氣滯血瘀,寒凝氣滯。寒凝氣滯引起體內氣血運行失常而表現出面部的黑眼圈。

■如何消除黑眼圈

﹙一﹚冰溫交替敷眼法:此法具撫平魚尾紋卻除黑眼圈之功效。熱敷是用跟體溫相當溫度37∼38度的溫熱毛巾敷眼,熱氣將毛孔打開,推動氣血運行,活血通經、養血柔筋,鬆弛眼瞼肌肉,改善眼圈及眼袋症狀。冰敷可降低局部組織需氧量,讓眼睛周圍血管收縮,抑制充血,以上兩種方法交替使臉部呈現亮麗的氣色。網路上謠傳用紅茶包熱敷消除黑眼圈,但由於茶葉中含單寧酸,單寧酸刺激皮膚使皮膚慢性發炎進而發生色素沉澱反倒敷出黑眼圈 。

﹙二﹚美容按摩法:透過簡易的穴道按摩舒經通絡宣通氣血,濡養眼部肌膚,消除肌肉組織的疲勞,促進黑色素代謝改善眼袋黑眼圈魚尾紋。注意,眼部脂肪少,皮膚極薄,按摩以輕按即可,避免用力過度反而刺激色素分泌增加,加重黑眼圈。

◆美白穴位
 1.睛明穴:位內眼角,能促進淋巴排毒提神明目使眼部光亮動人。
 2.承泣穴:位下眼眶中央,能防止黑色素沉澱淡化黑眼圈。
 3.曈子膠:位外眼角,撫平魚尾紋。
 4.絲竹空:位眉尾,能促進血循淡化黑眼圈,緊緻臉部。
 5.揚白穴:位眉毛正中上一吋,有效舒緩額頭抬頭紋。
 6.攢竹穴:位眉頭,預防眼皮浮腫,眼袋形成。

﹙三﹚優質睡眠作睡美人:夜晚十點至凌晨兩點是皮膚細胞代謝能量最強的時段,也是褪黑激素分泌最多的時間,平躺休息改善眼部血液回流的機制。在肌膚更新的黃金時刻睡個黃金美容覺,切記,睡前先卸妝讓肌膚細胞自由的呼吸。

﹙四﹚不吃冰多喝水:喝水以溫水為宜:中醫認為寒則凝,溫則通。溫能通陽化氣,行血去瘀。氣運血行則能揮別暗沉使肌膚閃光華。

■如何善用中醫藥消除熊貓眼

﹙一﹚常吃桂圓:
桂圓能增加皮膚的血容積,提昇淋巴排毒功能,分解黑色素,進而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回復皮膚的水嫩彈性。

﹙二﹚其他食譜:
◆其一,豬肝或烏骨雞或豆腐搭配蔥、薑,枸杞子,煮沸後食之。
 其二,黑木耳50克,紅棗10克,紅糖10克,煎煮服食。赤入心,
    黑走腎,紅黑食物能滋腎水,養心血經常服用可防皺抗老
    令人有好臉色。

﹙三﹚中醫美容外用藥:
在外用上,由於中藥是天然物製成,故有效且溫和較不會造成肌膚敏感的問題。某些中藥富含揮發油,能幫助肌膚代謝出沉澱色素。外用處方如玉容散、白茯苓面膜。

◆白茯苓面膜
 材  料:白茯苓粉一匙、白芷粉1/2匙,綠豆粉一匙,蜂蜜一匙。
 作  法:將白茯苓粉、白芷粉、綠豆粉、蜂蜜,攪拌均勻即可。
 使用頻率:每日一次,每次十分鐘,敷完洗淨,連續兩週。
      對抗發炎、去角質、美白、除斑有一定效果。


王儷臻醫師小檔案
現任: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中醫門診駐院醫師
經歷: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建成中醫醫院主治醫師
   華夏中醫醫院主治醫師
專長:中醫美容、中醫針灸
網址:王儷臻醫師的個人專區
本文作者:署立豐原醫院 王儷臻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