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徵狀三寶:口渴、多尿、體重減輕,談糖尿病迷思!

文�行政院衛生署台南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毛愷民

58歲的王先生,因食慾增加、容易口渴、體重減輕以及疲倦等因素來門診就醫。經詢問,過去並無明顯病史,檢查後發現血糖值高達250 mg/dl,經由口服降血糖藥物調整,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王先生也覺得身體輕鬆許多。

某天,王先生聽說有種可以治療糖尿病的草藥,於是開始服用草藥,而停止口服糖尿病藥物。兩個月後再度出現容易口渴,小便增多的現象。抽血檢查發現血糖已升高到280 mg/dl,聽從醫師的解釋,王先生又開始服用降血糖藥物,之前的症狀消失了,血糖也回復正常。王先生持續規則服藥、飲食控制和運動。一年後,血糖值又開始升高,即使把口服藥物調整到最大劑量,依舊無法把血糖值控制在理想範圍,在與醫師討論過後,王先生開始注射胰島素,血糖再度回到理想範圍。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沒有適當處理,長期下來會引起神經病變(如肢體麻木)、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如腎衰竭需要洗腎)和大血管病變(如心臟病、中風、周邊血管阻塞等)。處理上需要生活形態(如運動)和飲食習慣共同配合才能把血糖控制好,多數人還需要藥物治療(口服降血糖或注射胰島素)。患者需要接受長期治療,把血糖控制在穩定理想範圍,以減少糖尿病所帶來的併發症。

一般在糖尿病被診斷出來時,體內分泌胰島素功能只剩下一半左右,而且即使有配合運動、飲食和藥物控制,體內分泌胰島素的功能仍然會持續下降。研究發現使用口服磺胺類降血糖藥物,每年有5∼10%會治療失敗。口服降血糖藥物是透過促進體內胰島素分泌、或增加胰島素的作用、或減少糖份吸收來達到控制血糖的效果。因此,在漫長的糖尿病治療中,口服降血糖藥物的效力會慢慢地降低,最後仍須靠注射胰島素來控制好血糖。或許有的患者會認為注射胰島素表示糖尿病已經很嚴重了,準備洗腎了。

但是不管是口服或注射的藥物,只要配合醫師的指示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就可以減少或延後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機會,比起害怕而不使用胰島素導致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會有一個更健康的生活。

有些患者基於一些個人的理由(如害怕西藥的副作用、害怕注射胰島素會變成需要洗腎及注射胰島素不方便等等)而放棄口服降血糖藥物和注射胰島素,選擇一些另類或輔助療法。這些療法包括微量元素、維生素、中藥、針灸、草藥和飲食療法,甚至偏方等等。

在中醫上,中藥和針灸皆有其辯證理論,應透過合格的中醫師診治來使用。補充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應視為輔助性療法,應依照一般人的建議量服用,過量攝取會有副作用產生。草藥和飲食療法可能會因為是天然食品而容易被人接受,但天然食品不一定安全,而且有的食品含有糖類和澱粉類,多吃一樣會使血糖升高。如果患者要嘗試另類療法時,不要斷然停止西藥,且需要定期監測血糖,配合醫師的指示調整藥物,把血糖控制在穩定理想的範圍才是上策。

糖尿病可說是一個隱形殺手。如果本身有高血壓或高血脂,應該做糖尿病的篩檢,至少三年篩檢一次。在台灣,一般人滿40歲後,可以利用成人健康檢查,看看自己的空腹血糖有沒有過高。這樣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如果有口渴、多尿、體重減輕等症狀,也應做血糖的檢查,以確定是否高血糖的引起的症狀。

毛愷民醫師小檔案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
經歷:國立台灣大學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
專長:門診常見疾病、慢性病處置、預防保健、衛生諮詢
現任:行政院衛生署台南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新聞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台南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