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解開「妄想性精神病」的心結,現代人無法控制怪念頭!

個案說明:40歲婦女被先生(42歲)及兒女帶來門診,主要問題是這二年來太太懷疑先生對她不忠、有外遇,即使先生及兒女對她盡所能的保證沒有此事,太太也無法提出確實的證據,但太太仍深信不疑。

個案家是成功批發商,太太負責店內的管理,先生負責批貨、送貨及外界交際應酬。太太個性內向拘謹,但先生則外向熱誠、人緣佳。一向如有女性客戶來電,則太太常會詢問關切。近日更是對某特定女客戶有猜疑,認定是先生外遇的對象,甚至限制先生的行動,故家中氣氛相當嚴肅,夫妻互動少、關係冷淡,但在公開場合則仍保持一幅和樂模樣。

精神檢查顯示個案外表穿著、言語、舉止均正常,無視、幻覺或奇異思考的障礙,情感行為合理,工作效能和人際互動也還正常,因而對其持續性、固執性的嫉妒想法,認定是妄想。所謂妄想,是指有統覺之障礙(Apperception),雖然沒有知覺(Perception)之障礙,但對事情因果關係只憑其心理狀態做主觀和非事實的錯誤解釋,而且深信不疑,對此則稱妄想。

妄想性精神病(又稱妄想症)基本特質是有一或各種非奇異性妄想且持續至少一個月以上,但沒有精神分裂症之奇異妄想及思考、行為情感之障礙。判定妄想是奇異或不奇異,有時因文化不同是有困難,但大致如下:

非奇異的妄想是指日常生活中可發生的事,如被跟蹤、被下毒、被感染、被人愛慕或懷疑配偶不忠等。
奇異的妄想則是內容荒誕、脫離現實,如:肚子內被填入異物或器官被挖出,但身體上又找不到傷口或疤痕。

故妄想內容是否奇異,為妄想症和精神分裂症之鑑別診斷的重要因素。但妄想症有時因其內容也會影響到日常社交、婚姻及工作等,如害怕被殺、被跟蹤,則不出門、不工作,或是懷疑被陷害,而到處寫信去澄清等。但一般而言,如排除其妄想內容,個案的外觀行為舉止還算正常。

妄想症過去被稱為Paranoia或Paranoid disorder是以被害妄想為主要的疾病。但今日依妄想內容可區分為多種類型:(1)色情型(2)誇大型(3)嫉妒型(4)被害型(5)身體型(6)混合型(7)未註明型。

妄想症之發生率:約為0.025∼0.03%(U.S.A),但因妄想症患者均無動機求醫,除非家屬強迫,故實際人數應更多。發病年紀較晚約40歲左右,女性比男性稍多。病因未明,但家族研究顯示,此患者之家人有較高比例的懷疑及嫉妒的人格特質,由心理動力學顯示,妄想症的個性敏感,對人的一舉一動都觀察入微,易處處提防,加上又對人缺乏基本信賴,不相信別人又沒有建立清楚自我界限(ego boundary),對自己的動機及態度不能清楚與現實配合,一旦有心理問題,則常用否定、合理化及外射等心理自衛方法來處理的內心衝突,導致形成系統化的妄想結構。

治療妄想症的治療困難,因病人無病識感、無求醫動機,且患者一般思考敏銳、能言善道,常令家屬、朋友信以為真。一旦被認定是妄想症的個案,家屬如何讓其求醫,而醫護人員如何破解患者之系統妄想、接受治療,可謂一大課題。

一般而言,如病人因妄想甚為恐懼,或是妨礙他人,甚而傷害他人的行為時,必得住院治療。如還能維持一般生活功能時,則以門診治療的方式。妄想症之治療主要有:

◆藥物治療-抗精神藥物,可減少病人之焦慮、衝動、及思考障礙。
◆心理治療-當藥物治療讓病情較穩定時,則輔以支持性心理治療,
      支持病人並建立良好關係,從而幫助病人改善與人的
      關係,建立對人的信賴感。
◆家族治療-幫助病人改善環境,增加病人與家人溝通,增加病人
      的信心。
◆領悟性心理治療-幫助病人分別自己的想法與他人的見解。


葉紅村醫師小檔案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台大醫院精神科神經科
   台大兒童精神科
   日本九州大學心身內科
   美國南加大附設醫院
現任:衛生署台南醫院精神科主任

新聞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台南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