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防蚊液「藥」分辨,天然植物配方也並非代表「安全」!

夏天日頭赤炎炎,蚊子總是令人防不勝防,一不小心就慘遭蚊子叮咬,輕則發癢,重則紅腫,甚至可能傳播登革熱、日本腦炎等相關疾病。面對坊間各式防蚊液產品,到底是「人」用的,還是環境用品,民眾往往霧煞煞,不知如何選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你如何選購、如何看標示及注意事項,讓人人都能正確地使用防蚊液。

市售防蚊液的主成分diethyltoluamide(DEET)(待乙妥)為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係直接對吸血昆蟲(如成蚊)的觸覺器官和化學感受器官產生作用,具有驅趕的效果,使用者使用於皮膚或於生活環境的周圍,使昆蟲不敢靠近,而不被害蟲干擾或叮咬。

目前行政院衛生署共核發有六張防蚊液藥品許可證,分為33%、28%、25%、19%、12%等濃度,主成分皆為diethyltoluamide(DEET)(待乙妥),衛生署核可之防蚊液屬於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用藥,可塗抹於皮膚防蚊,皆有明顯標示藥品許可證字號、適應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項。

「待乙妥」含量為15%時,有效防蚊持續約4至6小時;含量為7%,有效防蚊持續約3小時。日常一般使用不需要太高濃度的待乙妥,10%至33%即已足夠,兒童使用的宜低於10%。選購含用於人身體的驅蟲產品,消費者應選擇在外包裝上清楚印有藥品許可證字號:『衛署藥製字第000000號』字樣的產品。

市面上亦有屬於環境用藥的「防蚊液」,因非用於人體的,故對於人體的安全性不明,而一般環境用藥不可塗抹於皮膚上,且廠商須向行政院環保署申請核准環境用藥許可證始得合法販售。此外,市面產品亦有其他驅蟲、驅蚊成分,以普遍使用之樟腦為例,應注意樟腦可於人體任何部位迅速吸收,縱使濃度不高,如塗敷量太大或是塗敷面積太大,仍有引起樟腦中毒的可能,而一歲以下之兒童、地中海貧血症或蠶豆症患者不能使用。

市面上另有標明含尤加利、桂皮、香茅等成分的防蚊液,也有產品成分不詳,但標榜「天然植物配方」的防蚊液,這類防蚊液由於其效果及副作用並無文獻可以查詢。「天然」並非代表「無毒」,「天然」也並非代表「安全」!

衛生局提醒,使用「防蚊液」應特別注意,若幫嬰幼兒或不懂事的小孩擦防蚊液時,應避免擦在小孩子的手上,避免小孩子誤舔。防蚊液應置放於小孩拿不到的地方。還有塗防蚊液外出活動結束回來後,如不需防蚊液繼續保護皮膚,應馬上用肥皂及水將防蚊液洗掉(此注意要項大人與兒童皆同)。

當皮膚有傷口或發炎的狀況時,最好不要使用。不當使用市售防蚊液「待乙妥」其副作用出現皮膚炎、過敏反應,若「待乙妥」從受傷或發炎皮膚吸收後,可能對人體的神經、心臟血管方面有毒性之風險,此外誤服「待乙妥」可能致死。

衛生局歡迎民眾檢舉不法藥物,如有消費疑義,請撥消費專線:(02)2720-8777,如有發現不法涉疑藥物,請撥檢舉專線:(02)2728-7092,共同營造一個安全無慮、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