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天氣悶、精神差!你「中睡蛇」了嗎?談夏季疲勞症!

王先生從事業務工作,需要在白天騎著車在大街小巷中穿梭,從七月份起,他漸漸發覺到身體感覺溫度較高、口渴倦怠,在正午時容易出現頭暈目眩狀況,食慾也下降,最重要的是整天都感覺疲憊提不起精神,只要一有機會休息就打瞌睡,睡眠的時間也加長了,但總覺得睡不飽及睡眠品質不良,雖然努力的吃努力的睡,也無法讓這些症狀改善。

王先生懷疑自己是得了慢性疲勞症,到院就診後才發現原來是中暑了,因此會出現俗語「中睡蛇」狀況,也就是一直睡不飽,精神萎靡不振,整日都感覺昏昏沉沉,影響到生活與工作的狀況。王先生在服用中藥與生活調整後,在一週後明顯感覺好轉,配合適度防曬與休息,已能正常上下班,精神亦較為飽滿。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顏志誠說,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氣候潮濕炎熱,自梅雨季節後,氣溫即節節升高,尤其在中午時間前後,酷熱的天氣更令人難受,大樓林立的都市區,更是因散熱不良容易造成熱島現象,若長期暴露在高溫溼熱環境下,身體會因散熱不良而生病,尤其台灣夏季白天溫度常高達35度以上,接近人體恆溫37度,不利人體正常散熱,極易發生中暑。

顏志誠說,中暑在中醫的範疇裡,其實還因濕熱的比重不同而分為濕溫、暑溫、暑熱,另外還有伏暑、風溫、溫疫等相關疾病,主要對人體都是造成熱量與水分代謝不均衡,並因過度流汗而消耗人體的正氣,最後造成人體津液的損失,因此對於中暑的治療,主要以「清熱」、「益氣」、「生津」為主,視患者的兼證再做加減,常用方劑如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清暑益氣湯、生脈飲等等。

當人體流汗時,可以將身體過多的熱量經由汗腺與汗液排出,但時下人們常因錯誤解暑方式,造成其他的併發症。例如飲冷貪涼,或在大汗淋漓時沖冷水、吹冷氣,造成體內過多的熱能無法正常排除,容易造成暑熱無法排出。同時,吃冰沖涼的習慣也會影響到腸胃功能代謝,例如飲用冰涼過度造成脾胃受損而腹瀉,或是貪涼受風感冒等。

其中,外寒大多由於過度吹冷氣,肌膚受寒邪外束而產生頭痛、惡寒、發熱、無汗等證,治可用香薷飲辛溫發汗以解外寒;內寒大多由於過食冰涼生冷,寒中胃腸而產生腹痛吐瀉,治療可用大順散、甚則理中、四逆湯等溫中以袪內寒,因此,夏季固多暑溫,卻也多見寒證。以下提供幾道袪暑的良方:

一、綠豆薏仁湯:綠豆50克、薏仁50克、水2000㏄,
        以小火慢煮40分,加入適量冰糖即可。

二、桂花酸梅湯:烏梅100克洗淨,加入1500㏄水,
        煮沸後以文火熬製10分鐘,
        加入白糖適量、20克桂花即可。

三、茅根甘蔗飲:取白茅根20克、嫩薑皮3片,
        加入500㏄後以文火煮沸10分鐘,
        最後加入新鮮甘蔗汁300㏄後即可。

此外,在平時可用薄荷葉與紫蘇葉各100克放入浴缸中浸洗沐浴,促進體表熱量的散發,並兼除體表的溼氣,讓人神清氣爽。

《消暑小百科》個人預防保健方面:

一、避免直接在太陽下暴露,至少應穿著透氣的長袖衣物以防曬。
二、注意水分與電解質補充,可適量飲用淡鹽水或運動飲料,以免因流
  汗過度造成身體內電解質失衡。
三、飲食口味宜清淡,避免刺激性及重口味的食物。
四、避免在大汗淋漓時恣意吹風貪涼,以免受寒感冒。
五、避免過食生冷冰涼食物,以免腸胃功能受損。
六、對於寒涼性的水果,如椰子、梨子、瓜類等,宜適量及退冰後服用
  ,以免損傷脾胃。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